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采用浸渍法制备γ-Al2O3负载磷钨酸(HPW/γ-Al2O3)催化剂.运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杂多阴离子保持Keggin结构.将HPW/γ-Al2O3负载型催化剂填充于电化学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强化电化学法降解酸性大红3R染料的效果.研究表明,HPW/γ-Al2O3催化剂对酸性大红3R溶液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催化剂负载量为4.6%时,在pH为3、槽电压25.0 V、空气流速0.04 m3.h-1、极板间距3.0 cm反应条件下,60 min后,色度去除率达到97.6%.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后,体系脱色率仍可达到80%左右,但会出现部分活性组分的流失现象.采用可见-紫外光谱对反应中间产物进行定性分析显示,在脱色反应过程中,染料分子中的共轭体系已基本被破坏.  相似文献   
162.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PM2.5各组分浓度及其变化特征,利用2022年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超级站PM2.5及其组分连续监测数据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PM2.5组分中有机碳、元素碳、水溶性阴、阳离子等组分浓度与PM2.5浓度呈现“采暖季高、非采暖季低”的季节性变化;PM2.5各组分中硫酸根、硝酸根、铵根和有机碳占比较大;无机元素浓度高低顺序为:钙>铁>氯>钾;有机碳与元素碳比值为6.08;硝酸根离子与硫酸根的比值小于1;典型污染过程中PM2.5组分浓度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等二次气溶胶占比明显增加。说明2022年乌鲁木齐市冬季PM2.5浓度受SO2、NO2和NH3等污染物二次转化影响,而夏季则受有机物二次转化和一次扬尘源的共同影响,应重点控制相关行业污染排放,减少重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163.
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环保型燃料,它是将煤研磨成一定粒度,与水按一定比例,并添加一定的化学添加剂,经强力搅拌而形成的煤水两相流浆体。它像燃油一样可用管道输送、存储,并且进行雾化燃烧。由于它具有代油、节能,高效率燃烧和低污染的优点,因而备受青睐。国内许多家电厂及电站都应用水煤浆技术。  相似文献   
164.
延川枣林     
很早就想去延安。等真的到了延安,还没来得及在宝塔山前留个影,大巴车便飞也似地向延川方向奔去。我很遗憾,甚至有些恼火,心急的司机师傅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地急呢?  相似文献   
165.
近10年来,绍兴城区逐步实施了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包括点源治理,搬迁污染源,引入鉴源水、截污外排、疏浚河床污泥等。随着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绍兴城区河流的水质逐年好转,城区下游死鱼等污染事故基本消除。说明了绍兴城区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已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6.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李嘉图等人的经济稳定状态到马歇尔、熊彼特等人的技术市场决定论再到麦多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经济学家们的相关研究的进步之处,更多地表现在研究手段的改进,而研究结论却惊人地相似。当前,技术乐观派和技术消极派的争论相当激烈,国际间环境政策的协调也在有组织地进行。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增长的前进步伐却在加速。  相似文献   
167.
为探讨外源微生物对枸杞枝条粉基质化发酵堆体腐熟进程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T1(CK),枸杞枝条粉150 kg;T2,枸杞枝条粉150 kg+尿素4.15 kg;T3,T2+粗纤维降解菌Ⅰ 75 g;T4,T2+粗纤维降解菌Ⅱ 75 g;T5,T2+锯末专用复合益菌75 g;T6,T2+EM菌液75 g;T7,T2+纤维素酶制剂75 g〕,以尿素为氮源,研究添加外源微生物对枸杞枝条粉基质化发酵过程中发酵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腐发酵至第6天时,各处理组的温度均达到最高值,其中,T3的温度达到68.2 ℃,T2~T7内部温度超过50 ℃的时间依次为6、9、9、7、8、7 d.外源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增加了枸杞枝条粉腐熟发酵后的湿容重、干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持水孔隙.至发酵结束后,各处理组的湿容重在0.43~0.47 g/cm3之间,T6的增幅最大.堆腐发酵过程中w(NH4+-N)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发酵至第21天时,T4达784.81 mg/kg;w(NO3--N)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发酵14~49 d之间的增幅最大,其中,T3的平均日增加值最大,为16.02 mg/(kg·d),而发酵70 d后各处理组w(NO3--N)逐渐趋于平稳.发酵前21 d w(TOC)呈近直线下降,发酵前14 d w(TN)呈直线上升;堆腐发酵至第49天时,T2~T7的GI(germination index,发芽指数)均高于50%,其中,T7为73.92%,较T1(CK)高出26.52%;发酵至第91天时,T1~T7的GI均超过85%.研究显示,枸杞枝条发酵堆体基质化过程中添加尿素+粗纤维降解菌Ⅰ(Ⅱ)、尿素+EM菌液、尿素+锯末专用复合益菌等更有助于加快基质化进程、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效率,可为枸杞枝条基质化工厂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8.
该研究以浙江省2014-2019年PM2.5浓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结合气象、植被、地形、经济、人口和基础设施等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M2.5浓度时空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季节变化差异显著,总体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分布规律,每年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特征.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日最低地表气温(MI-GST)、日最低气压(MI-PRS)、日蒸发量(EVP)、日最小相对湿度(MI-RHU)、月植被覆盖度(FVC)、日降水量(PRE)、日极大风速(MM-WIN)、日平均相对湿度(AV-RHU)、铁路密度(Railway)、日最大风速(MA-WIN)、日照时长(SSD)、海拔(DEM)、日平均风速(AV-WIN)和河流密度(River)等15个因子对PM2.5浓度影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变异解释量(R2)分别为0.133、17.83%和0.834,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0.278、40.48%和0.575),表明随机森林更适合浙江省PM2.5浓度估测,该研究揭示PM2.5时空分布及相关因子分析,为限制空气污染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9.
辽河三角洲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保存完好的大面积芦苇沼泽和以盐地碱蓬为主的潮间带盐沼,栖息着多种濒危物种.1980年以来,农业开发、水产养殖、油气开采活动加剧,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本研究分析了1980—2010年,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轨迹及驱动过程,并应用InVEST模型模拟了碳储存、生境质量、水质净化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围垦、修复、淤积3种驱动为主,社会经济驱动主导,自然驱动明显.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而水质净化功能波动变化.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表明湿地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3种生态服务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低的区域则多与建设用地重合.在规划保护区或实施保护性修复措施时,应优先考虑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高价值区域,以实现高效、经济的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0.
浙北典型稻作区近30年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土壤碳库作为表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土作为农业土壤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固碳能力研究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嘉善县20世纪80年代、2002年、2008年3次土壤调查数据,对嘉善县表层土壤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分布进行了分析,有机碳平均值在80年代到2002年呈下降趋势,2002—2008年微弱上升。全氮的平均值在80年代到2002年亦呈下降趋势,2002—2008年呈较快上升。以高密度网格化(1点/4km2)实测数据,计算得到2008年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平均密度为44.36t·hm-2和5.3t·hm-2,平均容量为22.182kg·m-3和2.67kg·m-3,总储量分别为1.122×109kg和0.135×109kg,依据2002年、2008年两次可对比的实测数据,采用GIS和地统计学工具,进行了含量的空间分析,以1点/4km2精度,计算了2002—2008年县域内农用地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氮的变化。2002—2008年每年平均储碳速率为30.8kg·hm-2,储氮速率为156kg·hm-2。2002—2008年碳氮比平均值下降了2.3,依据土壤粒级数据和Hassink的碳保持容量公式,计算出嘉善县土壤平均固定容量为2.478%,初步估算,全县耕地表层土壤还具有42.43万t的固碳潜力,影响表土有机碳储汇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和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