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30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研究白洋淀夏秋季各典型淀区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采用逐级提取方法将沉积物中氮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和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并对沉积物各形态可转化态氮与间隙水氨氮、硝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沉积物TN含量为3195.95~6335.34 mg/kg,秋季沉积物TN含量为3553.89~5786.3 mg/kg,原始区和养殖区的TN含量夏秋两季差异最大;夏秋两季15个采样点及5个功能区各形态氮含量均表现为WAEF-N>SOEF-N>SAEF-N>IEF-N,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弱酸可浸取态氨氮、硝氮与间隙水中的氨氮、硝氮在夏秋两季均相关性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2.
吸附-解吸是环境中抗生素发生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文章研究选择鄱阳湖滨湖底泥,采用批平衡实验法进行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底泥吸附-解吸实验,并考察了pH、阳离子种类及阳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对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在298 K下,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底泥对2种抗生素的等温吸附行为,底泥对CIP和ENR的最大吸附容量Q_m分别为15.289 0 mg/g和8.649 6 mg/g。底泥对2种抗生素在pH 3~9时均具有较好的吸附率,其中pH=5时其吸附率均达90%以上。底泥对2种抗生素的吸附-解吸行为受到水环境中Ca~(2+)的明显影响。研究表明,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鄱阳湖滨湖底泥中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但考虑鄱阳湖流域水环境中以Ca~(2+)为主的常量阳离子的存在,则底泥对2种抗生素的平衡吸附率为40%~50%。研究可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鄱阳湖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及归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我国水性建筑涂料VOCs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涂料是我国VOCs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关于建筑涂料VOCs组分特征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7类水性建筑涂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产企业抽检、工程现场采集和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样品,采用GC/MS系统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取了各类水性建筑涂料p(VOCs)和成分谱,分析了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①不同种类水性建筑涂料p(VOCs)范围为0~116.07 g·L-1,p(VOCs)差异较大,但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水性内墙涂料、水性外墙真石漆与质感漆、水性外墙平涂与弹性涂料、水性防水涂料、水性地坪涂料、水性防腐涂料和水性防火涂料的平均p(VOCs)分别为6.66、1.12、24.51、0.89、61.62、41.86和0.09 g-L-1;②各类水性建筑涂料均以醇类、醇醚及醚酯类和胺类为主,水性地坪涂料和水性防腐涂料中芳香烃和烷烃质量分数较高;主要VOCs物种为:乙二醇、1,2-丙二醇、甲醇、正丁醇、乙二醇单丁醚、三乙胺、2-氨基-2-甲基-1-丙醇(APM)和二甲基乙醇胺(DMEA),水性地坪涂料和水性防腐涂料中还含有二甲苯、三甲苯、间乙基甲苯和正十一烷等;③单位体积水性建筑涂料O3生成量(以O3/涂料计)为0.17~224.89 g·L-1,其中,单位体积水性地坪涂料的O3生成量最大.各类水性建筑涂料中对OFP贡献较大的为醇类、芳香烃类和醇醚及醚酯类物质.二甲基乙醇胺、二甲苯和三甲苯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较大,应优先予以控制;④单位体积水性地坪涂料和防腐涂料的SOA生成量(以SOA/涂料计)分别为0.72 g·L-1和0.11 g·L-1,其他种类水性建筑涂料单位体积SOA生成量几乎为零,表明重点控制水性地坪涂料和防腐涂料中芳香烃和烷烃的浓度有利于减少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⑤将水性建筑涂料和溶剂型建筑涂料对环境影响比较发现,单位质量水性建筑涂料VOCs浓度、O3和SOA生成量远小于溶剂型建筑涂料,从源头上采用水性建筑涂料替代溶剂型建筑涂料可以有效降低VOCs排放量及削减二次污染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嘉峪关市冬季PM2.5,PM10中重金属来源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于2019年12月18日—2020年1月16日进行PM2.5,PM10样品的采集,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16种金属及无机元素(Mg、Al、Ca、Fe、V、Cr、Mn、Co、Ni、Cu、Zn、As、Se、Cd、Ba、Pb)进行质量浓度的分析;通过富集因子及主成分分析法对16种金属及无机元素的来源进行解析;用EPA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Cr、Ni、As、Co、Cd、Cu、Mn、Zn、Pb、V等10种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M2.5与PM10中质量浓度较高的元素为Mg、Al、Ca、Fe等4种地壳元素,其余12种元素的浓度相对较低;Se、Cd、Pb、Zn、Mg等5种元素在PM2.5与PM10中的富集因子值均大于10,其中Cd元素在PM2.5与PM10中的富集因子值最大,分别...  相似文献   
85.
城镇污水处理行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城镇污水处理和减排的重要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本研究基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及排放因子法,构建了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核算模型,并应用于国内典型的某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的污水处理厂。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较高的环节,该环节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电耗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其在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内占比高达93.09%。污水处理厂可以采取减小曝气量的措施使溶解氧达到2 ~ 3 mg/L,从而降低污水处理系统曝气电耗;另外,优化泵及鼓风机的运行,选用变频调速水泵等措施,可以降低污水提升环节能耗,达到温室气体间接减排的目的。污水处理厂还可以采取甲烷产能回收利用措施,将CH4燃烧产生的能量作为污水处理系统内的能源供应,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能耗,而且可以实现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化。  相似文献   
86.
粮食及其制品会受到多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粮食真菌毒素现已被证实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如细胞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等,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甚至还会对间接或未接触毒素的子代产生不良影响,但目前有关继代毒理学数据极为缺乏。本文主要阐述了粮食中常见真菌毒素对亲本世代及其子代生殖系统/能力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简述了不同毒素诱导生殖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展望,旨在全面了解粮食真菌毒素的生殖发育及遗传毒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粮食真菌毒素的健康风险评估,合理制定相关限量标准与法规,指导公共卫生健康并开展主动防治与干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氢化锆对太安空中爆炸及热安全性的影响,分别对氢化锆/太安混合炸药(ZrH2/PETN)和太安单质炸药开展空中爆炸实验和热分析实验,得到相应的压力时程曲线和TG、DSC热分解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氢化锆的添加会降低混合炸药的压力峰值,但能显著提高其正相作用时间,氢化锆含量为10%、20%时,氢化锆/太安混合炸药的正相冲量与太安相当。同时与纯太安相比,氢化锆/太安混合组分的最大质量损失速率下降约51.07%~60.04%,热爆炸临界温度及自加速分解温度最大提高约8.78%和9.93%,但混合组分中氢化锆的加入并未改变太安的热分解机理,说明氢化锆作为惰性热稀释剂能够改善其热安全性。  相似文献   
88.
昊真  孙宇 《环境保护》2013,41(11):55-57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提供单位】湖南省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例点评人】吴真孙宇【案例类型】探索性【案例名称】农村地区化工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治问题探析【主要违法行为】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违法企业所属行业】化工行业【处罚及执行情况】责令停止生产,罚款10万元,已执行【关键词】农村地区化工企业地下水污染砷中毒重大  相似文献   
89.
轻烃装置区是生产单位的高危区域,运行风险高,监管难度大;第一监督站监督人员针对在轻烃系统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以及下步安全运行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0.
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 km2)、优化建设区(743.53 km2)、限制建设区(1 887.46 km2)和禁止建设区(1 919.16 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