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在原有铁路选线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环境选线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模型以及消去与选择转换法(ELECTRE)决策评价模型;用VB编制方案比选程序,最后对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比选能对复杂方案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判断,避免人为主观原因造成决策失误,为铁路环境选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重心移动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深入把握我国由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引入重心概念,测算了1995~2005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归纳了重心移动的特征。进而分析了重心移动的原因:使用重心线段中垂线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图示分析,并把全国分成8个区域,采用分解模型考察各区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对各个区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变化差异较大,总体来讲,对人均碳排放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拉动作用及能源效率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推广先进技术以缩小不同区域能源效率的差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
北京地区暖温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规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研究利用静态箱法在北京市东灵山暖温带森林生长期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森林(阔叶混交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土壤进行了温室气体(CH4、CO2和N2O)排放规律的野外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暖温带主要代表森林类型的土壤作为CH4的汇吸收大气中的CH4,同时作为CO2和N2O的源向大气排放.观测结果显示:不同的森林土壤类型其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范围各不相同,阔叶混交林土壤CH4、CO2和N2O通量范围分别是:42~103μg/(m2·h),15~344mg/(m2·h)和-61~101μg/(m2·h);辽东栎林土壤3种气体通量范围分别是:13~182 μg/(m2·h),23~380mg/(m2·h)和-15~183 μg/(m2·h);油松林土壤3种气体通量范围分别是:12~128 μg/(m2·h),15~292mg/(m2·h) 和 -94~153 μg/(m2·h).观测期内阔叶混交林土壤CH4、CO2和N2O平均通量分别是:-66 μg/(m2·h),145mg/(m2·h)和22 μg/(m2·h);辽东栎林土壤3种气体平均通量分别是:-67 μg/(m2·h),146mg/(m2·h)和45μg/(m2·h);油松林土壤3种气体平均通量分别是:-79 μg/(m2·h),150mg/(m2·h)和31μg/(m2·h).本研究估算了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不同的温室气体生长期内的排放总量,阔叶混交林土壤CH4、CO2和N2O排放总量分别是:-5.34kg/(hm2·a),13.9Mg/(hm2·a) 和2.58kg/(hm2·a); 辽东栎林土壤3种气体排放总量分别是:-6.20kg/(hm2·a), 14.07Mg/(hm2·a)和4.19kg/(hm2·a); 油松林土壤3种气体排放总量分别是-6.85kg/(hm2·a), 15.71Mg/(hm2·a)和4.30kg/(hm2·a).  相似文献   
94.
微小卫星动力学环境试验及其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与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共同合作的微小卫星动力学试验研究项目作为背景,主要通过某真实型号微小卫星的振动环境试验和结构模态试验来介绍微小卫星环境试验技术和试验响应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5.
5种铁氧化物去除As(V)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从铁氧化物中筛选得到潜在经济有效的除砷材料,对5种铁氧化物去除As(V)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其吸附容量依次为施氏矿物四方纤铁矿水铁矿赤铁矿针铁矿,其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约24 h时吸附达到平衡。其中,pH=5时,施氏矿物的吸附容量达到83 mg/g。分别投加500 mg/L和300 mg/L的施氏矿物,可将含砷1.484 mg/L和0.850 mg/L、高TOC含量和高pH特征的模拟配水砷浓度降至0.01 mg/L以下。鉴于施氏矿物良好的吸附除砷性能,进一步通过SEM、FTIR和电位滴定对其表面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中制备的施氏矿物存在结构性或表面吸附的SO42-,其(质子)表面位密度约为4.32个/nm2,表面质子化常数pK1为4.60,pK2为-8.98。  相似文献   
96.
采用自制的单极性复合型三维阳极作为第三维电极对含氟水进行动态电促吸附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填充床高度、阴阳极板间距、隔膜材料对电促吸附除氟效果的影响,确定反应器的最佳结构参数为:填充床高度20 cm、阴阳极板间距4 cm、隔膜为nafion117膜。工作电压、进水pH、进水流速、共存物质对氟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工作电压,降低进水pH或进水流速均可提高除氟效果。相应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工作电压7 V、进水流速4 mL/min、酸性pH;腐殖酸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会对氟离子去除产生较强抑制作用,低浓度的氯离子可促进氟离子的电促吸附。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EDX)的表征结果显示三维颗粒电极的表面及孔隙内部均可吸附氟离子,且电吸附后并未出现电极腐蚀现象。  相似文献   
97.
案头,美丽的额济纳少女静卧着。我固执地以为她是在等待那朵千年不败的玫瑰。那年深秋,朋友S从内蒙的乌海驱车800多公里要去位于素有驼乡之称的阿拉善盟遥远的额济纳。据说额济纳是古时候的屯兵之所,有胡杨林,还  相似文献   
98.
生姜具有“解毒作用”:本品性味辛温。主归肺胃睥经。有解半夏天南星,鱼蟹禽兽肉及蛇毒的功效。  相似文献   
99.
掌握碳源碳汇时空演化规律,对促进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高减碳增汇政策的科学性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以长三角地区41个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源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碳平衡分区. 结果表明:①2000~2011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增长较快,2011年以后碳排放波动上升. 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汇增加缓慢. 碳排放与碳汇的区域差异均较大,空间格局均较稳定. ②长三角地区碳补偿率呈下降趋势,碳生产力、能源利用效率和碳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区域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碳补偿率的主要来源. 碳补偿率与碳生态承载系数均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中南部地区,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 ③依据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和碳生态承载系数,将长三角地区各市分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综合优化区4类,并针对每类市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00.
对Fe(III)单独沉淀、Fe(II)单独沉淀、Ce(IV)单独沉淀、Fe(III)-Ce(IV)和Fe(II)-Ce(IV)共沉淀5种制备体系产物去除As(V)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Fe(II)-Ce(IV)体系最优.进一步优化评价Fe(II)-Ce(IV)制备体系中铈的加入量.基于经济-性能平衡的考虑,优选得到了Fe(II)-Ce(IV)体系中Ce(IV)加入量为0.03 mol/L的吸附剂Fe(II)-Ce(IV)03(简称FC),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85 mg/g.动力学测试表明,FC去除As(V)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在pH=4~7范围内,吸附容量受pH值影响不明显.对FC材料造粒后的吸附剂颗粒进行再生寿命评价,批量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够重复利用7次.颗粒柱试验结果表明,在空间流速(SV)分别为10 h-1、20 h-1、30 h-1时,出水砷穿透前(>10 μg/L)分别对应4 000、2 400、2 160倍的倍柱体积处理量.对FC材料进行的表征测试显示,FC呈无定形结构,其质子位密度为9.97个/nm2,质子化常数pK1=3.09,pK2=-1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