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地表水作为维持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作为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现今对地表水的检测工作中仍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应从环境保护的大局出发,应用合理的检测技术,将地表水检测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分析了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的检测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地下土壤、水中DNAPLs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地下土壤、含水层DNAPLs污染的迁移机理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云南省某煤矿排放废水中Mn~(2+)超标的问题,利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进行除锰试验.该复合材料是纳米分子筛与硅藻土经合理复配后,掺入复配絮凝荆形成的.试验中优化了不同材料的复合方式、絮凝剂的复配比例与用量.利用复配的多孔材料,对云南某煤矿含有大量悬浮物、Mn~(2+)质量浓度为5.32 mg/L的黑色废水及Mn~(2+)质量浓度为42.mg/L的红褐色废水进行了Mn~(2+)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黑色废水中Mn~(2+)去除率达到70%,出水pH值为7.9;红褐色废水中Mn~(2+)去除率达到91.0%,出水pH值为7.1.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废水中Fe~(3+)、固体悬浮物(SS)对Mn~(2+)去除效果的影响,废水中Fe~(3+)的存在使pH降低,并与Mn~(2+)产生竞争吸附,对复合材料除锰有不利影响,而SS的存在对Mn~(2+)的去除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环境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要求法律理念的更新、法律价值的变革以及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构;构建生态文明应着力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司法环节上的生态保护,完善生态执法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江苏省9家燃煤电厂入炉煤中ω(汞)及烟气中ρ(汞)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家燃煤电厂入炉煤中ω(汞)为54.5~297 ng/g,平均值为139 ng/g,低于我国煤中ω(汞)的平均值(220 ng/g)。燃煤电厂排放烟气中ρ(汞)为0.08~16.97μg/m^3,远低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汞及其化合物标准限值(30μg/m^3)。通过对燃煤电厂入炉煤中ω(汞)与最终排放的烟气中ρ(汞)进行分析,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了菲和镉单一及复合污染条件下在毛蚶(Anadara subcrenata)体内的生物富集,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毛蚶体内菲和Cd的富集量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了菲和Cd单一及复合污染条件下在毛蚶体内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半衰期B1/2和平衡状态下最大富集量CA max等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菲和Cd在实验前期富集速率较高,8 d以后富集速率减缓,释放阶段与富集阶段相似。毛蚶对菲的BCF值为37.80,远大于Cd的BCF值13.12,且生物半衰期时间更长,菲更容易在生物体内富集。菲和Cd联合暴露条件下,在毛蚶体内的CA max和BCF值均大于单一作用,说明二者同时暴露时,毛蚶对菲和镉的吸收富集均有所增强。实验模型拟合度较好,输出值和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拟合方程和拟合参数可信。  相似文献   
17.
采用Fenton试剂氧化降解含油废水中的聚丙烯酰胺,研究了H2O2用量、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降解聚丙烯酰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用量为聚丙烯酰胺的20%为宜;CuCl2具有和FeSO4、Fe(NO3)3、FeCl3相近的催化效果,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在较高pH值条件下应用的催化剂;在优选条件下该氧化体系可以使聚丙烯酰胺黏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力流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特殊的流动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南沿海。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份1997-2009年的人口总抚养负担系数、从业人员比重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总人口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别对东部12省、中部9省以及西部10省的人口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抚养负担的下降对1997-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但中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口弹性最小。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扩大,反之落后。区域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减弱了抚养负担下降对本地的经济促进作用。本文提出,未来将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投向西部,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使经济均衡增长、产业顺利转移、解决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宏观流动模式、微观流动理论、中观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对劳动力流动理论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国内研究进行理论梳理,认为当前我国诸多研究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未能从劳动力流动现象中得出本质性、规律性分析框架。结合对我国逐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难"、内地与东南沿海的"抢滩战"等劳动力流动现实的思考,提出挖掘引发各种劳动力流动现象的本质因素,构建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化理论是研究的重点。认为未来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劳动力主体(劳动者)的偏好差异性,即劳动力的异质性:包括人作为个体对所有非经济因素主观偏好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达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会更加关注非经济因素,此时异质性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角度去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是本文提出的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