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02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铁混凝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形成的絮体大小、形态和结晶度直接决定其混凝效果。然而小分子有机物对混凝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FeSO4作为混凝剂,通过添加特定的小分子有机物(分子质量<1 000 Da)天冬氨酸,研究了天冬氨酸对絮体生长过程及其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冬氨酸通过影响金属的水解和纳米颗粒的性质进而影响其混凝性能。在pH=7时,天冬氨酸的存在延缓了絮体的初始生长时间,但增大了絮凝体的最大粒径(从0.05 μm大小的碎片和小球状参杂的絮体变化至0.1 μm的褶皱状絮体)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当添加0.4 mmol·L−1的天冬氨酸时,纤铁矿(γ-FeOOH)为絮体的主要成分,这可能少量的天冬氨酸存在时,体系中部分亚铁离子会被包裹, Fe(OH)2纳米颗粒由于铁化合物的饱和快速形成,随后作为晶核生长; Fe(OH)2纳米颗粒表面通过被氧化转化成三价铁,最终形成γ-FeOOH;当添加天冬氨酸大于0.4 mmol·L−1时,絮体的主要成分为四方纤铁矿(β-FeOOH),此时部分亚铁离子被完全包裹,剩余的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后形成β-FeOOH。经过天冬氨酸诱导后形成的絮体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均增加了1.57倍左右,处理后的磷酸盐浓度降低到了0.02 mg·L−1,且在添加1.5 mmol·L−1 天冬氨酸时絮体的尺寸最大,此时的絮体更加容易沉降分离。  相似文献   
82.
环境友好、价格低廉且易于批量化生产的矿物基吸附剂在环境污染物去除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其优越性,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晶相的矿物吸附剂,有关亚稳相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仿生矿化的方法,以聚烯丙基氯化铵(PAH)作为生长调节剂,在气相扩散过程中成功制备了由超薄纳米片构筑的中空、多孔磷酸八钙(Octacalcium Pho...  相似文献   
83.
乙烯菌核利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压汞灯和太阳光为光源,研究乙烯菌核利在重蒸水、自来水、湖水及pH缓冲液中的光解动力学。高压汞灯下,乙烯菌核利在重蒸水中的光解半衰期约为28min,而在太阳光下为3.86h。自来水和湖水中溶解性物质对乙烯菌核利在高压汞灯下的光解动力学仅有微弱的淬灭效应,但在太阳光下表现出显著的敏化效应,照光3h的敏化效率分别为138%和126%。2种光源下,pH5.0和pH7.0缓冲液对乙烯菌核利的光解均表现为光淬灭效应,高压汞灯照光60min的淬灭效率分别为69%和57%,太阳光照光7h的淬灭效率分别为77%和33%;pH9.0缓冲液则表现出显著的敏化效应,高压汞灯照光20min的敏化效率为58%,而太阳光照光1h的敏化效率则达到了415%。  相似文献   
84.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杭锦后旗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分析2009年夏灌和秋浇前后土壤中、浅层地下水和土壤渗滤液中的硝态氮、总氮的分布特征,研究不同灌期农田系统中氮素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灌对氮素的稀释作用明显,反硝化作用也会降低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此外玉米地块的氮流失在夏灌时相对明显;秋浇是农田氮素淋失的主要阶段,一方面是硝态氮 (NO3-N) 在灌水作用下向下淋失,另一方面是土壤中的NO3-N 在反硝化作用下转变成N2O、N2和O2释放;夏灌与秋浇两次灌水前后地下水中总氮 (TN) 的峰值滞后于NO3-N,表明氮素的流失除以NO3-N的形式发生之外,部分氨氮以及有机氮等其他形式的氮素在灌溉驱动下也发生一定程度的纵向流失.  相似文献   
85.
86.
87.
为研究不同温度和气体压力下煤岩吸附瓦斯行为及热力学特性,考虑真实气体行为和吸附相的影响,进一步修正L-F模型以量化煤岩吸附能力,通过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吸附数据验证新修正吸附模型的适用性.并以此计算煤岩等量吸附热,探讨温度和气体压力(吸附量)对等量吸附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修正的吸附模型能较好地表征低、中、高气体压力试验范围下的等温吸附行为,且较原L-F模型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其他条件吸附量.煤岩吸附瓦斯过程中等量吸附热的绝对值随温度和吸附量升高均呈降低趋势,但气体压力处于亨利定律区域时,其对应等量吸附热并未展现出对温度和吸附量的依赖性,该值可作为评价煤岩在低压区域内吸附瓦斯亲和力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88.
煤岩中的孔隙结构特征对瓦斯运移和富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CO2致裂对煤岩孔隙的影响,利用低温氮吸附试验与压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致裂前后的煤岩孔隙变化进行定量表征,并使用扫描电镜、现场致裂后煤岩瓦斯抽采分别从定性和宏观上反映CO2致裂对煤岩孔径分布和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CO2致裂会迫使煤岩中微孔、小孔孔隙结构改变,从墨水瓶形孔转变为开放型孔隙,各孔径段孔容有所增长扩张,致裂主要迫使孔径在10 000~100 000 nm的孔隙有较为明显的发育扩张。煤岩中存在渗流孔隙和扩散孔隙,致裂后渗流孔体积和百分比呈现先增长后逐步降低的现象,扩散孔体积变化趋势与渗流孔一致,但其百分比先降低后逐步回升。通过扫描电镜、现场测定及计算等辅助手段从宏观方面反映出CO2致裂对孔隙有明显作用,对消除煤与瓦斯突出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89.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油菜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其致病性可能来源于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为认识其致病原理和寻找新的真菌抑制剂的靶点,首先通过BLASTp发现其基因XM001585458.1编码蛋白XP001585508.1与细菌比对结果中出现低E值3.23e-109和高SCORE值436,暗示存在HGT现象;进一步通过系统进化树的建立,发现该蛋白在进化分枝上更接近于细菌中由Streptomyces sp.C的NZCM000832.1基因编码的蛋白ZP07291173;同时核苷酸组成分析也发现该基因与油菜菌核病菌基因组的碱基组成有较大差别,GC含量提高了14.95%.这些结果证明了XM001585458.1的确存在基因水平转移事件.结构分析和COG蛋白功能分类显示该HGT序列编码蛋白XP001585508.1具有FA58C3(Coagulation factors 5/8 type C domain)、Kelch repeat type 1、Galactose-binding domain-like、Galactose oxidase/kelch,beta-propeller等保守结构域,应为一个膜蛋白并参与多糖代谢,推测该水平转移基因与S.sclerotiorum在侵染植物时进行细胞壁水解和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90.
以硝酸为改性剂,分别采用浸渍和浸渍-高温热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进行了改性.低温氮吸附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在浸渍后都变小,再经过高温热处理后则都变大.酸碱滴定显示,改性后活性炭表面酸性都增大,其中浸渍的酸性最大.对填埋场渗滤液中小分子有机物进行了等温线和动力学吸附实验,结果发现改性后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量增加;硝酸浸渍活性炭吸附速率降低,而浸渍-高温热处理则使吸附速率明显加快.针对渗滤液中小分子有机物,硝酸浸渍-高温热处理的活性炭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最大,吸附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