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对白洋淀水体、沉积物以及7种底栖动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QNs)进行检测,并探究QNs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白洋淀水体中,ΣQNs浓度为0.7380~2004ng/L,其中氟甲喹(FLU)平均浓度最高(168.0ng/L),而在底栖动物...  相似文献   
7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分析了白洋淀土壤和植物中六溴环十二烷(HBCDs)异构体和对映体的选择性富集分布及传输特征.土壤和植物样品中ΣHBCD浓度分别为1.32~8.25 ng·g-1(干重)和N.d.~2.18 ng·g-1(干重);在采蒲台(CPT)、圈头(QT)和范峪淀(FYD)检测到的污染物浓度较高,表明南部土壤污染较北部严重;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相比,白洋淀地区HBCDs的污染水平相对较低.淀区HBCDs的富集存在显著的异构体和对映体选择性行为,γ-HBCD和α-HBCD分别是土壤和植物中的主要异构体,平均百分比贡献率分别为68.24%和44.10%;在多数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均表现出(-)-HBCD比(+)-HBCD更易于被选择性富集.ΣHBCD从土壤到植物根系的传输RCFs(根富集因子)为0.12~0.93,其中泥胡草对HBCDs的富集能力最强,荠菜最弱;植物根部到地上部的传输系数(TFs)为0.09~0.81,植物茎向传输能力为补血草 > 牛筋草 > 荠菜 > 泥胡草.HBCDs异构体在土壤-植物体系的RCFs与log Kow,TFs与log Kow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植物物种的差异和复杂的真实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为白洋淀淀区土壤-植物体系中HBCDs的污染及其立体选择性行为提供依据,对该地区综合评估其生态安全风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底栖藻类作为湖泊中主要的生产者,其对抗生素较为敏感,目前有关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 QNs)与底栖藻类群落的相关性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选取白洋淀为研究区,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水体QNs浓度,并分析底栖藻类群落结构和功能指标,利用商值法(RQ)计算QNs的生态风险值,建立QNs生态风险与底栖藻类群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白洋淀QNs浓度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就空间分布而言,QNs的最高浓度出现在生境1(1 309.80ng·L~(-1));就时间变化而言,4月QNs浓度最高;就QNs种类而言,氟甲喹(flumequine, FLU)浓度最高(1 054.38 ng·L~(-1));(2)就藻类群落指标的空间分布而言,除藻密度(AD)、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b/a(Chl b/a)、绿藻比例(CHL)、蓝藻比例(CYA)、碱性磷酸酶(APA)、β-葡萄糖苷酶(GLU)、亮氨酸氨基肽酶(LEU)和无灰干重(AFDW)等指标最大值出现在生境2外,其他指标最大值出现在生境3;就时间分布而言,大部分底栖藻类群落指标11月值高于4月和8月;(3)除FLU的生态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外,其余QNs生态风险较低;其中,8月生境2的生态风险值最高(RQ最大值为0.9446);(4) AD、Chl a、Chl b、叶绿素c(Chl c)、Chl b/a与RQ_(CIP)和RQ_(FLU)呈显著相关,其中Chl a与RQ_(FLU)的相关性显著(r=0.827,P<0.01)。结果表明,底栖藻类结构指标与QNs风险值相关性较为显著,因此,可考虑筛选较为敏感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指标,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监测方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相关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4.
基于高温条件下叶绿素a易降解的性质,分别以纯品叶绿素a和活体藻为实验对象探讨了温度对荧光法测定叶绿素a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理。结果显示,温度升高会提高叶绿素a的降解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叶绿素a的相对荧光强度与温度呈良好的负线性相关;首次计算导出了叶绿素a、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及铜绿微囊藻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30%、1.09%、1.17%及1.14%;此外,验证了在现场测定中当环境温度为15~35℃时温度对水体叶绿素现场检测仪的影响甚微,测定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