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9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生物硝化过程是导致生物脱氮过程N_2O释放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小试反应器,采用连续进水的方式,考察了不同pH下氨氧化菌(AOB)硝化过程氨氮氧化速率(AOR)和氧化亚氮释放速率(N_2OR)之间的关系。pH影响动力学结果表明,pH=6.5和8.5时,AOB的比耗氧速率(SOUR)分别降至其最大值(SOUR_(max),pH=7.5)的50%。不同氧化还原酶具有不同的最适pH值(pH_(opt)),pH的变化导致硝化过程不同中间产物的积累。其中,一氧化氮还原酶、亚硝态氮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对生物硝化过程中N_2O释放起着重要作用。pH=6.0~7.5之间,AOR和N_2OR随pH的增加而增加,p H=7.5时,其N_2OR和AOR分别达最大值(0.34±0.08)和(16.30±1.25)mgN/(gVSS·h)。此后,随pH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pH下,N_2OR和AOR呈线性关系。AOR增加,为AOB好氧反硝化过程提供了更多的电子,导致更多N_2O释放。  相似文献   
12.
利用1.4 L小试反应器,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电子受体内源反硝化过程中内源物质的变化和N_2O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内源反硝化过程中,Glycogen和PHA均可以作为反硝化电子供体,其提供电子速率为(0.22±0.03) mmol/(g·h);单一电子受体加入时,反硝化速率大小依次为R_(氧化亚氮)_(R亚硝态氮)R_(硝态氮)。在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还原酶(Nar)的电子捕获能力最强,氧化亚氮还原酶(Nos)电子捕获能力最弱。反硝化中间产物的积累主要由反硝化电子在不同电子受体还原酶上的分配率所决定,底物浓度的改变会导致反硝化电子在不同还原酶之间重新分配。各还原酶作用过程中,获取电子途径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内源反硝化阶段电子在不同还原酶上分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SBR,控制曝气量为60 L/h,利用在线pH曲线控制曝气时间,成功实现了短程生物脱氮过程,并考察了不同进水方式下SBR运行性能及N2O产量。结果表明,分段进水能够有效降低短程生物脱氮过程中外加碳源投加量。在原水进水碳氮比较低时,采用递增进水量的进水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生物脱氮过程中NO-2积累量,从而降低系统N2O产量。1次进水、2次等量进水和2次递增进水方式下,生物脱氮过程中N2O产量分别为11.1、8.86和5.04 mg/L。硝化过程中NO-2-N的积累是导致系统N2O产生的主要原因。部分氨氧化菌(AOB)在限氧条件下以NH+4-N作为电子供体,NO-2-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最终产物是N2O。  相似文献   
14.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在富集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基础上,考察了DO对连续进水模式下硝化过程中N_2O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氨氧化菌(AOB)和NOB的比耗氧速率(SOUR)分别为(2.36±0.31)、(7.62±0.43)mg/(L·h)条件下,不外加碳源进行小试实验,氨氮均小于1.0mg/L,亚硝态氮均小于0.5mg/L。DO由0.2mg/L增至3.0mg/L过程中,随着DO增加,积累的硝态氮浓度逐渐上升,而累计产生的N_2O浓度先上升后下降。DO为0.2mg/L时,积累的硝态氮和累计产生的N_2O浓度最低,可以实现N_2O的最大减量化。在进水连续投加氨氮的方式下,氨氮氧化速率不是引起N_2O生成的关键步骤,碳源缺乏的情况下NOB硝化系统中低DO可以有效控制N_2O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连续曝气全程好氧的运行条件下,考察不同溶解氧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及N2O产量的影响。控制溶解氧浓度恒定在1、2、2.5和3 mg/L。结果表明,DO为2 mg/L和2.5 mg/L时,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7.9%和98.5%,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均为99%。DO为2 mg/L时,系统中N2O产生量最低,为0.423 mg/L,占氨氮去除量的1.4%;DO为3 mg/L时N2O的产生量最高,为2.01 mg/L,是DO为2 mg/L时的4.75倍。系统中亚硝酸盐的存在可能是高溶解氧条件下N2O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步过程中没有NOx-的积累即稳定的SND系统有利于降低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