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245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探索运用屏蔽理论减少手持机对人体的电磁辐射过程中的接地因素对手持机近场电磁屏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负载型催化剂光催化氧化五氯苯酚钠的效果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研究以TiO2 为基本活性组分、空心玻璃珠为载体、硅酸钠为粘合剂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技术 .选取五氯苯酚钠 (PCP-Na)为处理对象 ,结合对催化剂比表面和晶型结构的表征 ,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筛选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 :在适当的条件下 (二氧化钛、空心玻璃珠、40%硅酸钠溶液重量比为 4∶20∶2,650℃下烧 3h)所制备的C3型催化剂不仅光催化活性高 ,且负载牢固 ,易与水分离 .对初始CODCr=400mg·L-1,PCP-Na=10mg·L-1的反应液 ,在光照强度为 30kW·m-2下 2hCODCr去除率大于 65% ,PCP-Na去除率大于 92%.试验进一步探讨C3型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液初始浓度、供氧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3.
耐高温解磷菌的筛选及解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温堆肥为原料,通过无机磷培养基筛选、耐高温驯化得到5株耐高温解磷菌,命名为P1~P5.各菌株最佳生长温度为40~50 ℃,其中P1可在35~53 ℃生长,P2~P5在35~50 ℃生长.通过50 ℃高温摇床发酵培养,分别测定了耐高温解磷菌P1~P5的发酵液中ρ(水溶性磷),ρ(微生物量磷),总解磷量和pH.结果表明,在50 ℃下摇床振荡培养耐高温解磷菌P1~P5,7 d后发酵液中ρ(水溶性磷)为30.9~47.6 mg/L,ρ(微生物量磷)为116.4~164.4 mg/L,总解磷量为152.1~201.6 mg/L,发酵液pH明显为酸性,但其与菌株解磷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解磷方面,ρ(微生物量磷)明显高于ρ(水溶性磷),因此ρ(微生物量磷)是分析解磷菌解磷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5株解磷菌均具有良好耐高温能力及解无机磷的生理生化功能.   相似文献   
94.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可以对渗滤液进行原位处理,同时加速垃圾的稳定化. 为了考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质量守恒和有机物降解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填埋场渗滤液中有机物质量浓度动态变化模型,采用四阶经典Runge-Kutta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数据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监测数据符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填埋场渗滤液可降解有机物的质量浓度. 鉴于获取数据的限制,对模型的输入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物从固相向液相的迁移速率常数(ls)和液相有机物降解的速率常数(l)的变化对模型的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5.
介绍了环保疏浚底泥堆场和强化自然沉淀的设计方法,并针对环保疏浚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及其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对不同余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了加药促沉法余水处理工艺,在太湖环保疏浚示范工程堆场进行了生产规模试验.结果表明,在堆场中设置溢流堰和导流墙,改善堆场的水力条件,延长水流路径,有利于颗粒的自由沉降,提高了颗粒在堆场中的沉淀效率.向输泥管投加絮凝剂,使其在输泥管中快速混合,在堆场中反应、沉淀;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通过隔板混合池快速混合,折流反应池反应,在沉淀池中沉淀,这2种投药方式都能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其中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的方式加药量少且容易控制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96.
何连生  刘鸿亮  朱迎波  席北斗 《环境科学》2005,26(5):200-200-204
养殖场污水田间处理会引起土壤表面径流和渗出液中的磷组分流失.磷组分中有机磷比无机磷酸盐迁移能力强,构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重要的磷源.本文通过一组实验来探讨养殖场污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渗出液有机磷成分和数量特征.实验设计9个地块,其中一组4个地块加入45kg.(hm-1·a)-1的过磷酸钙(以P计,下同),然后4次分别加入100、200、300、400t.(hm2·a)-1猪场污水,相应地施磷量分别为6.2、12.4、19.2、24.8kg.(hm2·a)-1;另一组4个地块只加入同样猪场污水.渗出液物化分析表明渗出液中颗粒态难反应磷居多,占TP的77%~90%.31P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难反应P主要以有机磷的单酯和二酯形式存在.在磷酸酶活性实验中,渗出液自身含有的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可以水解9%~29%有机磷,这表明P在迁移过程中,部分磷酸单酯和二酯可以水解成无机磷.对于施肥处理P45+F200而言,有机磷组分酶水解显示难反应磷主要含有33%的易反应单酯磷、17%的肌醇磷和9%磷酸二酯(磷脂和核酸).易反应单酯磷、肌醇磷和磷酸二酯是渗滤液有机磷流失过程能矿化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97.
研究了中国垃圾焚烧飞灰中主要重金属在熔融过程的固定化机理,定义了固定率这个参数来表征此过程。采用了中国和美国的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方法来判别飞灰及其熔融渣的浸出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率能够较好地表征重金属在熔融过程不同温度阶段的固定情况;按照中国和美国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飞灰熔融处理后的熔渣不属于危险废物,具备资源化利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98.
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处理厂选址和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观性较强、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耦合,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处置技术、地理气候与实际工程4个方面因素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为例,分别对9个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技术适用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适用性综合得分前3名分别为餐厨垃圾资源化堆肥厂(73.91分)、韩家咀村生活垃圾填埋场(72.93分)、中铺子垃圾焚烧厂(72.44分);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体系中,各影响因素权重排序为环境影响因素(0.347)>实际工程因素(0.309)>处置技术因素(0.228)>地理气候因素(0.116);③3种处理技术的环境影响潜值比较结果为:垃圾卫生填埋(0.3872)>垃圾焚烧(0.0330)>垃圾堆肥(0.0242).  相似文献   
99.
餐厨垃圾接种酵母菌固态厌氧发酵产乙醇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厨垃圾可定向发酵产乙醇,但复杂的预处理导致处理时间长、工艺复杂度增加. 本文通过直接接种酵母菌和灭菌后接种酵母菌对比试验,分析发酵系统内乙醇、乙醇前体物还原糖、还原糖前体物淀粉的降解与产生规律,探讨餐厨垃圾直接接种酵母菌固态厌氧发酵产乙醇的可行性及规律. 结果表明:酵母菌的添加能够促进餐厨垃圾固体厌氧发酵产生乙醇,接种酵母菌后乙醇浓度为11.86~12.09 g/L,是空白对照的8.41~31.50倍,且高于灭菌预处理后接种的6.88~10.02 g/L;基于修正的Gompertz模型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结果,接种酵母菌后,系统产乙醇潜力(Pm)和单位最大乙醇产率(Rm)也随之上升,但接种量对餐厨垃圾的Pm和Rm影响不大. 对乙醇前体物还原糖的分析表明,接种酵母菌能够在发酵初期就可以发挥作用,促使系统内还原糖在0~4 h内快速降为43.37~46.55 mg/g,从而加速了餐厨垃圾的稳定化进程,但在4~24 h内,由于次生代谢物的抑制作用,系统内还原糖未出现明显的产生和降解. 还原糖前体物淀粉的水解情况分析表明,接种酵母菌可将淀粉的水解率由19.36%提高到27.90%~37.57%,但淀粉含量在274.02~316.51 mg/g之间时已不再发生水解. 研究显示,直接接种酵母菌有助于餐厨垃圾固态厌氧发酵产乙醇含量的提高,体系中还原糖、淀粉含量并未成为餐厨垃圾固态厌氧发酵产乙醇量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0.
地下水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和饮用水源,其超采问题和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危及该区域饮用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国家重点战略,围绕改善京津冀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目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环境存在的四点主要问题:①地下水污染严重,缺乏科学的风险管控与污染防治策略;②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监管体系亟待完善;③地下水污染分类治理技术集成创新与工程示范亟待开展;④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迫切需要研发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京津冀地区已有的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并提出“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4个研究方向:①开展地下水污染特征识别与系统防治研究,完善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顶层设计;②突破地下水污染精确识别与优化监测技术,提升京津冀地区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③研发技术经济最优的源头阻控与污染修复成套技术,提升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治理能力;④开展回补区适宜性与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协同高效的安全回补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可为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管理水平、保障京津冀地区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