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地方性砷中毒地区环境砷暴露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高砷暴露及其健康效应,尤其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是砷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总结地方性砷中毒在环境砷暴露的风险识别、暴露途径和暴露与健康效应关系研究中的作用基础上,指出了地方性砷中毒研究中仅强调了饮水污染,关注的暴露途径比较单一,因此,人体多途径联合砷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是唯一存在饮水和燃煤2种自然环境高砷暴露的国家,是研究2种类型砷暴露异同的天然场地,然而目前环境高砷的暴露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均为独立研究,对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在呼吸链砷暴露风险评估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通过开展两种环境砷暴露及其健康效应的综合比较研究,建立呼吸链暴露评估和暴露-健康效应模型,可以为人体多途径联合砷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利用相差显微镜对大姚县土壤和岩石中青石棉矿物引起的农村大气环境石棉纤维浓度进行分析测定,并利用总癌症、肺癌和间皮瘤分析模型对大气环境石棉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姚县农村大气石棉纤维平均浓度为0.003 75 f/mL,最大浓度达到0.029 7 f/mL,表明其大气环境已经受到石棉纤维的普遍污染.环境石棉纤维污染的总癌症风险、肺癌风险和间皮瘤风险分别达到86.3×10-5、291.48×10-5和7.1×10-5,表明大姚县农村大气环境石棉纤维污染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当地居民对环境石棉纤维的暴露为终生暴露,因此年龄越大的人群的总癌症风险、肺癌风险和间皮瘤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23.
鞘氨醇单胞菌USTB-05对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云南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微囊藻毒素(MCs)的分析和鞘氨醇单胞菌USTB-05在细胞水平和酶水平下对MC-YR、RR和LR的生物降解.结果表明,云南滇池水华蓝藻细胞中MC-YR、RR和LR的含量分别为0.16, 0.96, 0.47mg/g.在初始浓度分别为19.5mg/L MC-YR、79.5mg/L MC-RR和43.6mg/L MC-LR下,鞘氨醇单胞菌USTB-05在2d内可将上述3种MCs全部降解,鞘氨醇单胞菌USTB-05粗酶液可以以更快的速率对MC-YR、MC-RR和MC-LR进行高效酶催化降解,在10h内可以将初始浓度分别为14.8mg/L MC-YR、28.4mg/L MC-RR和19.5mg/L MC-LR全部降解.同时发现了MC-YR降解过程中的2个中间和1个最终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24.
不同粒度锡采矿废石重金属淋溶规律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广西某锡矿不同粒度采矿废石进行模拟酸雨动态淋溶试验,研究了不同粒度锡采矿废石的淋溶规律,结果表明,淋溶前期,废石溶出重金属浓度呈上升趋势,Pb、Zn溶出浓度表现出中粒度>细粒度>粗粒度,As溶出浓度最高为0.12mg/L,表现为细粒度>中粒度>粗粒度;淋溶中后期,废石溶出重金属浓度呈平缓甚至缓慢下降趋势,3种重金属溶出规律均表现为细粒度>中粒度>粗粒度, Pb、Zn、As最高溶出浓度分别为0.91,1.05,0.12mg/L.研究了重金属溶出动力学并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仪和化学测试等手段分析得出了锡采矿废石淋溶影响机制,淋溶前期主要受粒度影响,溶质以对流运移为主;淋溶后期受粒度、空隙率、比表面积、表面结构和形态分布等多重因素影响,溶质以对流运移和分子扩散综合影响为主.本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废石重金属防控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5.
126.
砷的季节变化对暴露评估及健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选择内蒙古某饮水型砷中毒病区为研究区,评估不同季节砷的直接摄入量、间接摄入量和皮肤接触吸收量,并评价砷的致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男性和女性居民砷的摄入量分别为1.80和1.89μg·kg~(-1)·d~(-1),明显高于对照区的0.08和0.08μg·kg~(-1)·d~(-1);研究区男性和女性居民砷的皮肤接触吸收量分别为8.89×10~(-4)和1.10×10~(-3)μg·kg~(-1)·d~(-1),明显高于对照区的4.18×10~(-5)和4.93×10~(-5)μg·kg~(-1)·d~(-1)。(2)研究区居民的砷摄入量占摄入及皮肤接触途径暴露量之和的99.93%以上,夏季及冬季砷暴露量占全年砷暴露量的89.04%以上。(3)研究区男性和女性居民砷的致癌健康风险分别为3.75×10~(-5)和3.67×10~(-5)a~(-1)。由研究结果可知,摄入是饮水型砷暴露的主要途径;夏季砷的暴露量最高,冬季次之;研究区居民摄入及皮肤接触途径的砷致癌健康风险均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0~(-6)a~(-1))。  相似文献   
127.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是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的基础,目前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提出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需要具备发灾场、致灾力和承灾体三个要素,发灾场是灾害风险形成的空间场所,致灾力是自然事件对承灾体的破坏力,承灾体的暴露性和抵抗力是决定灾害风险是否能够形成的重要因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说,灾害风险产生的实质是人类活动与灾害事件争夺地理空间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灾害事件致灾力与承灾体抵抗力之间的较量,只有当灾害事件的致灾力大于承灾体抵抗力时,灾害风险才有可能产生,风险的大小由灾害事件的致灾力、承灾体抵抗力和暴露性共同决定。根据人灾冲突的理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灾关系,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8.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既受客观灾害事件的影响,又受主观风险认知的影响,因此可接受风险研究必须将主观与客观风险结合起来。公众对灾害风险的主观判断,主要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在现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际距离、信息距离、情绪距离三个维度,共同组成心理距离体系。公众离心理距离原点越远,灾害风险认知越弱。心理距离影响着灾害风险传输到公众的过程,会使公众感知的主观风险增大或减小,其与公众个体属性、灾害风险情景都会影响公众的可接受风险,但是公众个体属性与可接受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可以通过心理距离和灾害风险情景的分析来评价公众灾害风险接受性,接受性越小,公众越不能接受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9.
为了解决复杂三维地质模型构建耗时费力、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多个软件的复杂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的方法,以钻孔信息为基础资料,利用3DMINE建立岩(煤)层等高线,以dxf文件形式导入GOCAD生成岩(煤)层点阵数据文件,利用SURFER对点阵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导入RHIRO软件之中生成ANSYS可读取的iegs文件,经过ANSYS划分网格后导入FLAC3D中进行数值计算。以山东郓城煤矿的地质模型构建为例进行介绍,给出了以该方法进行地应力反演后得到的区域应力场分布云图。通过多个煤矿应用表明:该方法建模速度快,摒弃了繁杂命令流式建模方法,通过数据的逐步对接,减少了中间过程的人为干扰和误差,兼顾了ANSYS优良的网格划分功能和FLAC3D数值计算能力,且效果较好,可在其他领域和行业复杂地质模型构建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0.
工频磁场诱导人FL细胞膜EGF的受体聚簇及噪声磁场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50Hz工频磁场对人源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受体聚簇现象的可能诱导作用及噪声磁场的干预,将人羊膜细胞FL(human amniotic cells)分别用EGF、不同强度(0.05、0.1、0.2、0.4mT)工频磁场、噪声磁场、工频磁场和噪声磁场叠加的复合场处理15 min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受体的聚簇现象.结果表明,0.1、0.2、0.4mT工频磁场辐照FL细胞15 min可诱导细胞膜EGF的受体发生聚簇,但0.05mT工频磁场辐照时,细胞膜不出现EGF受体的明显聚簇.0.2mT噪声磁场则不能诱导细胞膜EGF受体的聚簇;当0.2mT噪声磁场与0.1、0.2mT工频磁场叠加后,可抑制工频磁场诱导的细胞膜EGF受体聚簇,但不能完全抑制0.4mT工频磁场诱导的细胞膜EGF受体聚簇.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工频磁场能诱导细胞膜EGF受体的聚簇;其作用阈值在0.05~0.1mT之间;噪声磁场对工频磁场诱导膜受体聚簇的干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