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篇 |
环保管理 | 5篇 |
综合类 | 44篇 |
基础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6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6 毫秒
61.
剩余污泥的高含水率限制了对其后续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 为了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利用Fe3+/EDTA-2Na类芬顿试剂作为调理剂强化污泥脱水,通过粒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剩余污泥进行表征,探究其强化脱水机理. 结果表明:经过氧化调理后的污泥泥饼含水率降至67.8%,并有62.32%的结合水得以释放. 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结构被氧化破解,紧密结合的胞外聚合物(TB-EPS)中的多糖和蛋白质浓度显著减少;污泥絮体减小,但从SEM图可以看出絮体结构变得规整、平滑,且出现不规则孔洞,增加了污泥水分的输送通道,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 FTIR分析表明,氧化处理后的污泥清液中水的吸收峰变小,多糖和蛋白质对应的吸收峰增强,而富里酸对应的峰消失. 研究显示,基于Fe3+/EDTA-2Na类芬顿的污泥调理可以高效氧化破解污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开展了蓝藻产2-MIB功能基因mic的qPCR定量分析,对上海水源水库中的mic基因进行长期调研.结果表明,在长江水源水库和黄埔江水源水库中mic基因都有检出.在夏季其丰度达到峰期,基因拷贝数达到10~7~10~8 copies·L~(-1).分析表明mic基因拷贝数与蓝藻、伪鱼腥藻细胞密度、2-MIB浓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因此通过mic基因定量进而推断水中产嗅生物总量的方法,可代替繁琐、重现性低的显微镜镜检过程.应用中还需更多实践,结合其他指标改进准确度. 相似文献
63.
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对后续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和砂滤)除污染作用的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接触预处理的后续沉淀池和砂滤池均有较好的除污染效果;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TOC(总有机碳)、UV254(254nm紫外吸收)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63%、32.17%、33.66%和79.41%;当原水氨氮不超过5mg/L,可以控制最终出水的氨氮浓度在0.5mg/L以下;砂滤池的出水浊度平均值小于1NTU,适当的含氯水反冲洗对砂滤池的除污染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生物接触预处理出水的溶解氧一般在5.46~8.0mg/L,可以保证后续工艺中微生物的正常生命代谢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64.
65.
受污染原水的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挂膜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试验研究了水温、曝气强度和气水比等因素对YDT生物接触氧化池挂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池挂膜受水温影响很大,水温越高,挂膜时间就越短,水温低于15℃自然挂膜难以成功。在挂膜期间,采用较小的曝气强度和气水比可缩短生物膜的成熟时间。对判断生物膜是否成熟的指示性参数-氨氮去除率和CODMn去除率进行了比较,认为用氨氮去除率作为判断生物膜成熟的批示性参数较适合。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2004年海州湾圆筛藻等藻类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得出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与藻类细胞数量间为单调相关,并且磷酸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pH值、气压、化学需氧量、盐度、氨盐和藻类细胞数量间为线性相关,氨盐为藻类吸收无机氮的主要形式.另外,以环境因子为自变量,藻类细胞数量为因变量,建立了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为监测该藻类细胞数量变化和赤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矿井(煤矿)通风系统安全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矿井(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评价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的指标,确定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等级。 相似文献
68.
以湖南郴州萤石型铅锌矿山建设中产生巨大量级尾矿渣的处置及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障碍因子鉴别法确定尾矿渣理化性质的缺陷,再采用生化黄腐酸(BFA)、磷酸二氢铵、沸石和有机肥开展相应性能的改性研究,并以改良后的尾矿渣基质作为种植土壤,利用盆栽试验结合中试研究评估改良剂协同植物对尾矿渣的修复效果,提出基于尾矿渣原位基质改良及直接植被的生态修复方法。结果表明:当BFA、磷酸二氢铵、沸石和有机肥的添加量分别为0.5%、0.4%、2%和15%时,尾矿渣的pH值和干密度分别降低25.8%和77.6%,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升1.49,26.7,9.3,20.9倍。盆栽试验和中试结果表明:牛筋草对氟化物和重金属铅锌的富集与转运能力综合最优;波斯菊是综合富集能力最优的植物,对铅、锌和氟的富集量分别为267.2,432.8,513.2 mg/kg;籽粒苋是综合转运能力最优的植物,对铅、锌和氟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485、1.208、1.810。为达到萤石型铅锌矿山的复垦效果,建议同时种植牛筋草、波斯菊和籽粒苋。 相似文献
69.
70.
借助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对南太行山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运移规律进行研究,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区内不同水体δD、δ~(18)O、氘盈余值(d-excess)和氚同位素(T)值差异明显,深层地下水均值分别为-74.0‰、-9.4‰、1.5‰和8.73TU,浅层地下水均值分别为-72.1‰、-8.8‰、-1.9‰和17.46TU,河水均值分别为-71.3‰、-8.9‰、-0.4‰和18.60TU,工业废水均值分别为-68.3‰、-7.2‰、-10.7‰和21.11TU;(2)补给区深层地下水δD、δ~(18)O和d-excess年均值分别为-68.08‰、-9.24‰和5.84‰,径流区深层地下水δD、δ~(18)O和d-excess年均值分别为-62.30‰、-8.50‰和5.66‰,排泄区深层地下水δD、δ~(18)O和d-excess年均值分别为-75.14‰、-10.26‰和6.94‰;(3)深层地下水补给源包括大气降水和河水,受污染河水通过断层导水裂隙带补给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源包括大气降水和河水,受污染河水通过河流侧渗方式补给浅层地下水;(4)受河水影响的深层地下水氘盈余值变低,T含量升高,因此结合氘盈余值与T含量可以很好地识别区内深层地下水污染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