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防治的重点在烟气的处理上,一般情况下烟气处理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但焚烧系统焚烧的危险废物是千差万别的,产生的烟气中污染物浓度也是变化很大的,如果不优化废料配给等系统,很难保证烟气经处理后能达标排放。因此危险废物焚烧中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焚烧过程中各个环节优化控制。本文以一德国企业的危险废物焚烧设备为例,详细论述在编写焚烧日计划、焚烧系统、热能利用系统和烟气处理系统等各环节的污染防治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62.
叶远行  陈安强  李林  闵金恒  王炽  闫辉  张丹 《环境科学》2024,45(6):3225-3233
减少外源氮投入能有效降低农田土壤氮累积和地下水氮污染,休耕是减少外源氮投入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探讨农田休耕对土壤剖面和浅层地下水中氮累积的影响,以抚仙湖周边农田土壤剖面和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休耕前(2017年12月)和休耕后(2020年8月和2021年4月)农田0~100 cm土壤剖面氮累积和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的变化及其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休耕显著降低了土壤剖面氮含量和储量,休耕后0~30、3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TN、ON、DTN、NO3 --N和NH4 +-N含量分别降低18.4 %~36.5 %、16.1 %~26.8 %、54.0 %~130.2 %、59.5 %~90.8 %和60.1 %~110.6 %.休耕前0~100 cm土壤TN、ON、DTN、 NO3 --N和NH4 +-N储量分别为(17.20 ±0.97)t·hm-2、(15.50 ±1.23)t·hm-2、(0.68 ±0.06)t·hm-2、(266.8 ±31.17)kg·hm-2和(18.7 ±3.04)kg·hm-2,休耕后各形态氮储量分别下降了25.5 %、23.3 %、44.7 %、80.1 %和59.9 %.休耕也改变了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和形态构成,休耕后地下水中TN、ON、NO3 --N和NH4 +-N浓度分别下降了88.4 %、82.7 %、92.1 %、65.8 %,ON/TN和NH4 +-N/TN从休耕前的26 %和6 %升高至休耕后的39 %和17 %,而NO3 --N/TN从休耕前的61 %降至休耕后的41 %.地下水氮浓度和形态变化与休耕前后土壤中DTN、NH4 +-N、NO3 --N和地下水中pH、ORP、DO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见,休耕有效降低了农田土壤剖面氮累积,缓解了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有利于防止高原湖泊的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163.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存在以土壤退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荒漠化和水资源匮乏这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试比较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在水分及特性方面产生的差异,研究土壤水分特性对土壤退化的作用机理。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省)不同退化程度的燥红土水分特性的对比研究,发现退化土壤PWP(凋萎湿度)增加,而FC(田间持水量)和BCM(毛管联系断裂含水量)降低,使植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范围变窄;退化土壤的入渗速率减少,渗透性减弱,在降雨入渗90min后,未退化燥红土的入渗速率降低54%,而退化的燥红变性土却下降了94%。因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和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和抗旱性显著减弱。未退化燥红土在有效水的两个蒸发阶段,土壤含水量降低速度小于退化燥红土,有效水蒸发历时达82.5h,表蚀燥工土仅有45.9h,同时,未退化燥红土的水容量在低吸力阶段高于退化燥红土,但在水分蒸发阶段失水比却低于退化燥红土。由于有效含水量的降低,退化土壤即使雨季处于水分亏缺时期也超过45d。以上研究说明土壤水分特性恶化导致或加重了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64.
2006年4月于重庆市主城区9个采样点和1个城郊对照点同步采集了大气PM10样品,利用热分解示差热导法元素分析仪测定了PM10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对OC和EC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OC和EC的浓度关系以及二次有机碳(SOC)等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采样点的OC、EC浓度存在较明显差异,主城区大气环境中OC、EC平均浓度分别为52.5、8.6μg/m3,是对照点OC(16.8μg/m3)、EC(2.9μg/m3)浓度的3.1和3.0倍;主城区总碳气溶胶(TCA)占PM10总浓度的比例均值为33.3%;无论是高污染城区点还是一般城区点,OC和EC浓度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各样点OC/EC值均超过2,表明存在二次有机碳的贡献;初步估算主城区PM10中的二次有机碳浓度均值为39.6μg/m3,占PM10总浓度的16.1%左右。  相似文献   
165.
李俊凯  张丹  周培  刘群录 《环境科学》2018,39(8):3845-3853
为了筛选可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材料,测定了南京市某铅锌矿采矿场土壤及样地内14种优势植物中Cd、Cr、Cu、Mn、Pb、Zn的含量,并分析了采矿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14种植物对这6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转运能力.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Cd、Mn、Zn、Pb的污染最为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45.71、11.68、10.40和4.46;样地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33.45,也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尽管各种重金属的含量不同,14种优势植物均表现出了较强的重金属耐受能力,其中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对6种重金属均表现出很高的富集能力.所有植物体内Zn含量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但仅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对Zn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其他植物的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均小于1.14种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移系数较高,其中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和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对6种重金属的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根据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机制,可将14种植物分为3类:富集型植物,如菊芋(H.tuberosus)、野菊(D.indicum)、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马唐(D.sanguinalis)、山莴苣(Sonchus brachyotus)、龙葵(Solanum nigr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根部囤积型植物,如井栏边草(P.multifida)和络石(T.jasminoides);规避型植物,如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蛇莓(Duchesnea indica)、青绿苔草(Carex breviculmis)和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相似文献   
166.
为解决重金属废水处理问题,寻找高效低成本的生物吸附剂,本文选用了野菊杆(Dendranthema indicum, DI)、艾杆(Artemisia argyi, AA)、薄荷杆(Mentha haplocalyx, MH)和柠檬皮(Citrus limon, CL)四种植物材料对水中铅离子进行吸附研究。并利用SEM、BET和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和共存阳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材料对模拟废水中铅的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增加呈对数下降(P<0.05);随初始pH的升高,四种材料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准一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描述野菊杆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描述艾杆、薄荷杆和柠檬皮对Pb2+的动力学吸附过程。野菊杆和艾杆对铅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薄荷杆和柠檬皮对铅的吸附过程主要为不规则的多分子层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共存阳离子Mg2+、Cu2+、Al3+与Pb2+产生竞争吸附,显著降低材料对Pb2+的吸附量(P<0.05)。四种植物材料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为薄荷杆 > 艾杆 > 柠檬皮 > 野菊杆。因此,四种植物材料是吸附废水中铅离子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167.
关注特定地质地貌控制下河流交互带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有助于全面了解河流水环境特征及污染成因。以皂河与渭河交汇处为研究区,分别沿河流方向、垂向、横向设置采样点,研究了交互区地表水、地下水和沉积物中三氮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沿河流流向,皂河NO3--N的浓度低于渭河,两河交汇之后NO3--N浓度逐渐增大与渭河浓度水平一致,而地下水中其浓度逐渐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中NO2--N和NH4+-N均有沿河流流向浓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横向剖面上,NO3--N分布明显受河流地下水补给方式影响。2)从空间上看,NO3--N随着深度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规律。而NH4+-N随着深度增大先降低然后又有增加趋势。3)水体中pH与NO3--N极显著正相关,DO与NH4+-N显著负相关。沉积物中TOC与NO2--N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三氮之间NO2--N与NH4+-N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8.
对电气设备的污闪及防污闪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着重介绍了单组分RTV电力防污闪涂料的性能,为污染地区的电气设备防污闪安全运行提供一种对策可行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9.
阐述了扎龙湿地水环境污染状况,对湿地的水质、水生生物进行分析评价,指出污染的几点原因,提出建立科学资源与环境生态水利等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0.
中国食物浪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食物浪费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内外针对食物浪费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食物浪费贯穿在食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具有表现形式多样、形成因素复杂、生产目的唯一和判断标准差异明显等特征。食物浪费的定量测度、食物浪费的综合评估、食物浪费的驱动机制、食物浪费监测与调控是食物浪费研究的主要内容。实证研究、系统分析、经济学模型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生态足迹法是食物浪费研究的主要方法。结合研究基础和社会需求,目前应着重加强对餐饮食物浪费、居民家庭食物浪费、学校食物浪费、餐厨垃圾处理以及食物浪费的政策评估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