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2篇
  免费   644篇
  国内免费   497篇
安全科学   1033篇
废物处理   119篇
环保管理   547篇
综合类   2619篇
基础理论   543篇
污染及防治   398篇
评价与监测   177篇
社会与环境   142篇
灾害及防治   135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从高原环境特征论西藏环境保护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86.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受“高”、“寒”等恶劣自然条件的作用,生态环境自然退争执库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局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本文对上述环境特征分析后,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建设、4大江源头和上游生态环境保护、藏中  相似文献   
182.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形态分布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13,他引:5  
张成  陈宏  王定勇  孙荣国  张金洋 《环境科学》2014,35(3):1060-1067
为了解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汞污染现状和环境风险,选择重庆14个区县的消落带,采集了192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总汞和汞形态分布,探讨其生物可利用性,对比研究和评估土壤总汞与汞赋存形态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汞含量差异较大,土壤汞含量为22.4~393.5μg·kg-1,平均值为(84.2±54.3)μg·kg-1,76.6%的采样点土壤汞含量超过了三峡库区土壤汞背景值.土壤中的汞以残留态为主,不同汞形态所占比例为:水溶态汞4.1%、酸溶态15.5%、碱溶态汞18.3%、过氧化氢溶态汞10.9%、残留态汞51.3%.各区县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性汞(水溶态汞、酸溶态汞与碱溶态汞之和)平均含量为19.7~36.6μg·kg-1,生物可利用态汞占总汞的比例达到22.1%~51.6%.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都较低,由生物可利用态汞带来的生态风险也很小;而对土壤总汞含量评价的结果明显偏大.因此,采用汞赋存形态进行污染现状和生态危害评价更能反映消落带土壤汞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3.
本文合成了具备水滑石结构(LDH)的Zn-Cr LDH、Zn-Ti LDH以及Ag3PO43种半导体光催化剂,并对它们的催化性能进行对比研究。XRD和SEM分析表明,Zn-Cr LDH、Zn-Ti LDH具有层状结构而Ag3PO4呈纳米球状结构。UV-Vis分析表明,Ag3PO4和Zn-Cr LDH能够吸收可见光(>420 nm)。在可见光照射与添加AgNO3作为电子受体的条件下,Zn-TiLDH几乎没有光催化活性,而Ag3PO4的光催化活性高于Zn-Cr LDH。Ag3PO4在光解水实验中180 min内氧气产量约1.2mL,而Zn-Cr LDH约为0.65 mL。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实验中,在Ag3PO4催化作用下,120 min内亚甲基蓝(MB)被完全降解,在240 min内46%的对硝基酚(PNP)被降解,而Zn-Cr LDH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61%和27%。  相似文献   
184.
以棉秆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制备了高比表面棉秆基生物质活性炭。分析了制得的活性炭的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吸附能力等物化性能,探讨了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制备活性炭得率、表面官能团、碘值、亚甲基蓝值等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比较了不同条件下制备活性炭对2,4-二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典型炭样品对2,4-二硝基苯酚的等温吸附特性。结果表明,KOH活化棉秆基生物质活性炭的表面物化性质随浸渍比、活化温度等工艺参数变化而变化,活化适宜条件为浸渍比1:3、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炭样的碘值为1 251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478 mg/g,分别是国家一级品标准的1.25倍与3.54倍;对2,4-二硝基苯酚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为747 mg/g,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2,4-二硝基苯酚在炭样上的吸附行为,表明制备活性炭样品表面吸附位的能量分布较为均一。  相似文献   
185.
空间特异值可以提供污染源的位置信息.以Genton稳健估计量为基础的变异函数为研究工具,对某重金属冶炼场地土壤中Cu、Zn、Pb、Cd、As、Se和Hg含量进行了空间特异值分析,并根据空间特异值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指示污染源.结果表明,7种元素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7种元素都具有较小的块金方差,Cu、Zn和Pb只为0.000.与Matheron估计量相比,该研究得到的变异函数具有更小的块金效应,说明Genton估计量能够消除或减弱特异值对变异函数的影响.7种元素的空间特异值多集中在个别小范围内,以簇状形式存在,与该区域冶炼高炉及尾渣堆放处的位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冶炼行为及其相关过程是该区重金属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6.
饮水中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致突变性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饮水致突变物的主要成因研究了减少饮水致突变活性的措施。结果表明:进厂源水生物膜预处理,可使致突变前体物,如藻、腐殖酸、总有机碳等含量分别减少68.2%、23.9%、37.2%,使水厂加氯量减少50%,最终使所制饮水的致突变件减少30%。改革加氯消毒方法可使饮水致突变活性降低,不同消毒剂所致致突变活性顺序为Cl2>ClO2Cl2+ClO2>源水,Cl2+ClO2等量联合消毒优于单一加氯消毒法,既可提高所试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效果一至数倍;又可使饮水中CHCl3,减少91.5%-96.5%,致突变活性减少27.6%。  相似文献   
187.
秸秆焚烧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试了北京市两个采样点 1 #站 (十三陵站 ,清洁对照点 )和 5#站 (天坛站 ,居民生活区 )1 1 0个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水溶性钾 ,以表征秸秆焚烧颗粒物。 1 #站水溶性钾的质量浓度年均值为 1 .2 1 μg/m3,其中以1 998年 6月份浓度 (3 .0 7μg/m3)最高 ,是 5月份 (1 .0 2μg/m3)的 3倍 ;5#站水溶性钾的质量浓度年均值为 1 .94μg/m3,6月份 (4 .2 2 μg/m3)最高 ,是 5月份 (1 .97μg/m3)的 2 .1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 998年 6月份麦收季节存在以秸秆焚烧为主的生物质燃烧现象 ,使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浓度水平升高 ,并对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8.
标准二阶矩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照统计数学的基础理论,用矩法通过正态分布引出二阶原点矩公式,并与样本二阶原点矩相结合,得出标准二阶矩公式,用样本的统计特性来进行水质的环境质量评价。本公式也可以用于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9.
使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多通道自动采样系统(ACCU)在上海吴淞工业区进行冬季3个月8个不同风向的PM10采样;使用质子激发X荧光发射方法(PIXE)测定颗粒物中18个无机元素浓度.结果发现,8个风向的质量浓度分布取决于不同方位的大气质量状况.将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浓度作为环境污染指纹,8个方位的无机元素浓度分布与采样点周围的居民住宅、道路交通和工矿企业的排放密切相关,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确定排放源的范围和污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ACCU采样系统和PIXE分析技术的优化组合可为大气污染溯源、治理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一种快速和准确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0.
随着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重点从点源烟尘治理向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发展,近20多年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范围、内容要求、工作程序、实验方法、输送扩散模型以及与总量控制、区域规划、风险评价等的关系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已完成的2000多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作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及开展的主要工作,提出了6项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和近期内可能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