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1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35篇 |
综合类 | 208篇 |
基础理论 | 38篇 |
污染及防治 | 35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依据实测资料及有关文献资料研究伶仃洋水文特征,主要污染物入洋负荷量与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伶仃洋受地形,径流,潮汐等的综合作用,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不同水域有不同的水文特征,伶仃洋水下地形滩槽相间,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以径流沉积为主,东部以潮流冲刷为主,伶仃洋盐度,含沙量和主要污染物含量的分布基本与水下地形 走势相吻合,伶仃洋水环境质量变化经历了四个过程,目前水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基次是活性磷,氮磷富营养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392.
通过利用2010年CGSS数据,将研究关注的重点放在公众的个人层次因素及个人认知层次因素对汽车尾气污染造成环境危害关心程度的影响上.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层次因素即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与个人认知层次因素即是否拥有小汽车、汽车尾气对个人没有危害和造成环境问题原因的了解程度,这七个因素与汽车尾气造成污染对环境危害的关心程度都显著相关.此研究力图将国民对汽车尾气污染对环境危害关心的相关影响因素呈现出来,区别以往只专注于从汽车尾气污染本身出发的对策分析路径的研究,从而根据因素影响程度的高低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尝试着为治理当前严重的空气污染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93.
394.
一、完善我国环境统计制度的时代背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反映工业污染及其防治为主体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家环境统计制度。现行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污染及防治,下设五个系列指标,即工农业环保基本情况、“三废”(废水、废气、废物)排放、“三废污染治理、废水处理设施和污染事故; 相似文献
395.
焦化废水的微生物脱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试验室条件下,分离出3株焦化废水脱色优势菌株,采用恒温连续进水的固定化生物膜系统,研究了焦化放心水中有代表性的难降解污染指标一色度的去除.tHR12h,系统出水色度平均由330倍降至65倍,去除率79.5%以上。 相似文献
396.
UASB反应器高温处理酒精废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θ=53±1℃条件下,采用UASB用1mo培养出颗粒污泥,到运行结束时,污泥ρ(TS)为65·0g·L-1,SVI为14.0,Umax(CH4)为603.9mL·g-1·d-1,对颗粒污泥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微观结构的分析表明,颗粒污泥具有活性和结构上的高效性;反映在处理效果上,使UASB具有高效稳定的运行结果:当t(HRT)24.0~18.4h,容积负荷大于20g·L-1·d-1时,甲烷含量约60%,COD去除率约91%,出水ρ(COD)1400~2000mg·L-1,厌氧生物降解的产能和治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97.
398.
399.
长期配施秸秆对灰漠土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长期不施肥、常规施化肥和长期配施秸秆(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等不同施肥措施相比较的方法,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土壤养分的年际变化,以及对土壤动物、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⑴长期配施秸秆能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5%、48%和22%;⑵配施秸秆对土壤昆虫群落呈正向作用且贡献最大,主要增加了大型、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和优势类群数量,尤其是疣跳科和等节跳科动物个体数量增加近10倍;⑶土壤养分与土壤细菌、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和反硝化细菌呈正相关,秸秆还田激发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类群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比对照增加15%~44%;⑷土壤养分与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强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特别是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平均提高26.5%。结果表明,长期配施秸秆提高了土壤动物丰富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同时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增加也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熟化。 相似文献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