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220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随之产生的智能建筑中安装了通信、计算机等大量的电子设备并形成智能系统,称之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主要包括通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2.
国外生态工业研究概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工业园是人类探索经济发展新途径的产物,它可使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之间达到平衡,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对丹麦卡隆堡工业共生体,生态工园的定义,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国外一些生态工业园的特征及研究情况等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3.
介绍了环保疏浚底泥堆场和强化自然沉淀的设计方法,并针对环保疏浚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及其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对不同余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了加药促沉法余水处理工艺,在太湖环保疏浚示范工程堆场进行了生产规模试验.结果表明,在堆场中设置溢流堰和导流墙,改善堆场的水力条件,延长水流路径,有利于颗粒的自由沉降,提高了颗粒在堆场中的沉淀效率.向输泥管投加絮凝剂,使其在输泥管中快速混合,在堆场中反应、沉淀;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通过隔板混合池快速混合,折流反应池反应,在沉淀池中沉淀,这2种投药方式都能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其中向堆场出水投加絮凝剂的方式加药量少且容易控制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和Zn复合污染对蚕豆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酸雨和Zn复合污染下,蚕豆株高和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蚕豆叶和根中的MDA含量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则是先升后降.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蚕豆受酸雨和Zn污染的状况.同时,酸雨和Zn的复合污染比其中任何一种单一污染对蚕豆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5.
鄱阳湖子湖“堑秋湖”渔业资源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堑秋湖"是广泛存在于鄱阳湖湖区且与鄱阳湖水文节律特征相顺应的一种渔业方式。为了解"堑秋湖"渔获物组成特征及其产量与水位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3年"堑秋湖"期间对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子湖大湖池和沙湖进行了连续3年的渔业调查。2011年,大湖池和沙湖与修河分别相通23d和10d,鄱阳湖属旱涝急转气候;2012年鄱阳湖水势较大,大湖池和沙湖与修河分别相通124d和108d。2013年鄱阳湖再现旱情,大湖池和沙湖均未能与修河连通。2011年渔业调查开展7次,2012年调查9次,2013年调查5次。3a调查累计获得鱼类59种隶属于6目12科43属。3年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物以鲤科鱼类为主,在种类上变化不大但优势物种有所改变且渔获物产量呈下降趋势,无度量多维排序结果(MSD)显示鱼类群落在不同年度和子湖间分离明显。经济鱼类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与水位变化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经济鱼类产量与当日水位呈正相关性,但2012年和2013年两者的相关性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6.
为了解“十三五”期间天津市PM2.5减排效果,基于2015~2020年不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减排量核算结果,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和高时空分辨率PM2.5监测数据,对“十三五”期间天津市PM2.减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天津市SO2、 NOx、 VOCs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减少4.77×104、 6.20×104、 5.37×104和3.53×104t,其中工艺过程、散煤和电力治理对SO2的减排贡献大,工艺过程、电力和钢铁治理对NOx的减排贡献大,工艺过程对VOCs的减排贡献最大,工艺过程、散煤和钢铁治理对PM2.5的减排贡献大.“十三五”期间天津市PM2.5浓度平均值、污染天数和重污染天数明显下降,分别较2015年下降31.4%、 51.2%和60.0%;与前...  相似文献   
157.
在2016年对陆浑水库饮用水源地46个水样中12种金属元素(包括重金属As、Cd、Cr、Cu、Fe、Hg、Mn、Mo、Ni、Pb、Zn和轻金属Al)进行测定,探讨了水体中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借助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水体中金属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陆浑水库饮用水源地水体中Al最大浓度(200.27μg·L~(-1))和Mo所有浓度(151.42~170.69μg·L~(-1))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标准限值,超标率依次为4.35%和100%.陆浑水库饮用水源地水体中金属浓度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值区域集中在库区西南部(上游)、东北部(下游).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儿童暴露剂量明显高于成人暴露剂量,金属元素经饮用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均高于皮肤接触途径.金属致癌风险中,Cr和As致癌风险超过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超标率分别为100%和3.80%,Cr对总致癌风险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5%;非致癌性金属元素健康风险(10~(-12)~10~(-7)a~(-1))呈现出AlMoCuPbNiHgFeZnMn,比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低2~7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8.
孙事昊  贾体沛  陈凯琦  彭永臻  张亮 《环境科学》2019,40(10):4585-4593
在非稳态条件下,采用AAO剩余污泥为种泥、聚丙烯环为填料启动生物滴滤塔,处理实际市政污水厂细格栅H2S恶臭气体.研究了生物滴滤塔的启动、稳定阶段的运行模式,在空床停留时间为14 s,进气浓度2. 02~319. 19 mg·m-3,环境温度为7. 8~32. 5℃条件下,平均出气浓度为13. 08 mg·m-3,平均去除率达到91. 8%,最高去除负荷达到78. 37 g·(m3·h)-1.在247d运行中,监测到生物滴滤塔压降在长期运行中维持稳定在96 Pa·m-1.高通量测序表明,生物滴滤塔内的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改变,Shannon指数由4. 99降低至3. 75,但Pseudomonas和Thiobacillus等功能菌的存在解释了生物滴滤塔较好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在非稳态条件下,以AAO剩余污泥为种泥的生物滴滤塔可实现H2S的高效去除;聚丙烯环作为填料可以在长期运行中维持稳定的压降;微生物群落在长期高浓度的H2S环境中,多样性降低,但降解性能可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9.
张亮林  潘竟虎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391-5404
基于PM2.5遥感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利用污染物人口暴露风险模型、Theil-Sen Media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全球PM2.5人口暴露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暴露高风险区域.结果表明,PM2.5遥感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可以客观地评价暴露风险程度.全球PM2.5平均浓度在各大洲差异显著,PM2.5污染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PM2.5质量浓度的多年平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亚洲14.7μg/m3、非洲8.1μg/m3、欧洲8.03μg/m3、南美洲5.69μg/m3、北美洲4.41μg/m3和大洋洲1.27μg/m3.2000~2016年,全球PM2.5人口暴露风险在宏观尺度上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在区域内则呈现出差异性.空间上,全球PM2.5人口暴露风险各大洲从高到低依次为亚洲5.94、非洲0.62、欧洲0.45、南美洲0.32、北美洲0.27和大洋洲0.01.时间上,2000~2016年,亚洲和非洲PM2.5人口暴露风险呈增长趋势,欧洲和北美洲呈减少趋势,大洋洲和南美洲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0.
概述了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阐述了微生物与土壤铬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在微生物修复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