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袁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18年8月采集袁河上游至下游的16个采样点表层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并对比土地利用与水化学指标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袁河优势浮游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1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3.9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59%),其中Bacteroidetes丰度随流向显著降低;②受农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袁河上、下游河段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随流向呈升高趋势;中游河段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由于湖库滞留作用明显下降;③水域和林地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佳组合因子,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两者相关系数为0.4797,土地利用方式对浮游细菌群落的方差解释量为31.3%;④土地利用方式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大小与水化学指标相近,同时存在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化学的交叉影响(方差解释量为10.9%),表明在袁河浮游细菌群落的形成中,质量效应与物种分选机制并存.本研究表明,在河流浮游细菌研究中要重视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外源细菌输入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输入的不同水化学成分对浮游细菌的分选作用.  相似文献   
93.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对袁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在袁河干流及支流38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营养盐离子及重金属等14项水质指标.同时,采用Bioenv分析、Mantle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揭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在子流域和缓冲区对水质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层次分割理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袁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不显著,氮、磷营养盐是水体主要污染物,水质变化具有河段差异,上游污染物浓度低于中、下游.②空间格局在在近距离缓冲区(100 m、3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63%),土地利用结构在远距离缓冲区(3000 m)和子流域尺度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33%),二者交互作用在过渡带(500 m、10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56%).③在近距离缓冲区和过渡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林地 > 农田 > 建设用地;在远距离缓冲区为:农田≈林地>建设用地;在子流域依次为:农田 > 林地 > 建设用地.其中,林地的连通性特征(ENN_MN指数)、农田的边缘密度特征(ED指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特征(LPI、LSI指数)是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特征,占各自空间格局解释率的37.8%、31.2%、53.8%.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是驱动袁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加强1000 m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管理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鄱阳湖入湖河口沉积物细菌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入湖河口15处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特征.结果发现鄱阳湖入湖河口细菌优势门类为Proteobacteria(32.1%),Acidobacteria(16.6%)、Chloroflexi(14.4%)、Nitrospirae(8.8%)和Actinobacteria(6.0%).在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是norank_Acidobacteria(8.9%)和Nitrospira(8.4%).根据采样点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差异,5条主要支流入湖河口可分成赣江-饶河-信江组和抚河-修水组.赣江-饶河-信江组Acidobacteria、Nitrospirae、Gemmatimonadetes和Latescibacteria丰度显著较高;抚河-修水组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Ignavibacteriae和Delta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较高.鄱阳湖主航道下游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与其它入湖河口差异明显,具有显著较高的Chloroflexi、Aminicenantes和Firmicutes丰度.pH值和有机碳是影响鄱阳湖入湖河口沉积物门分类种群的主要环境因子,pH值是影响赣江-饶河-信江组和抚河-修水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微生物的角度分析鄱阳湖入湖河口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机理.  相似文献   
95.
由于可以有效揭示重金属污染的时间变化序列,近年来,树木年轮被广泛应用于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追溯。年轮化学技术也被应用于示踪某地区的汞污染历史,本文系统介绍了利用树木年轮化学对汞污染积累历史进行追溯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样品采集与处理、含量测定及数据分析,并对木质汞来源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汞年轮化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采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云-气溶胶激光雷达红外开拓者卫星搭载的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数据产品,包括消光系数、光学厚度、总后向散射系数、体积退偏比和色比,结合地面监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上海大气相对湿度小于80%霾发生期间气溶胶光学属性的垂直分布特征和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并与非霾期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霾期间532 nm和1064 nm消光系数在垂直高度上(海拔:0~10 km)均大于非霾期间,且大多数霾期间颗粒物在整层大气的光学厚度大于非霾期间.在近地面,霾期间大气颗粒物散射能力大于非霾期间.各垂直高度层,霾与非霾期间小粒径和规则气溶胶占主导地位.霾期间近地面大粒径颗粒物在霾期间所占比例大于非霾期间;2.0~4.0 km高度层,霾和非霾期间细颗粒所占比例接近;4.0~10.0 km高度层,霾期间细颗粒气溶胶所占比例大于非霾期间.PM1、PM2.5和PM10质量浓度在霾期间均大于非霾期间,且霾期间细颗粒物所占比例明显增加.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比值PM1/PM2.5和PM2.5/PM10分别随霾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最高,主要来自细颗粒物的贡献;而春季PM10质量浓度高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97.
以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厂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在SBR反应器中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及参数的改变,在第33 d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粒径在2~3 mm左右;在一次曝气后增加静置缺氧段,有利于脱氮,系统中COD、NH3-N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和92%;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含有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系统中污泥状态良好,处理效果好。采用逐步提高生活污水比例的方法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当生活污水的比例达到100%时,系统出水COD50mg/L,NH3-N5 mg/L,达到GB18918—2002一级A出水标准。  相似文献   
98.
污泥和粉煤灰混合填埋稳定化过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反应器分别装了污泥、污泥和粉煤灰的混合物。模拟了污泥的单独填埋、污泥和粉煤灰的混合填埋。分析对比了两种反应器的COD、有机质、TOC和VS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粉煤灰能够加速污泥的降解,从而缩短稳定化时间。  相似文献   
99.
内陆水环境污染监测的多时相遥感信息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遥感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对遥感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论述了建立多时相、通用型内陆水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以湘江长沙段为研究区域,创建了适用于DO、CODCr、CODMn、BOD和TN的水污染遥感因子和相应的多时相遥感信息模型。  相似文献   
100.
絮凝动力学机理与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紊流动力学原理 ,分析紊流条件下两区絮凝模型 ,提出紊流区主导絮凝速率 ,过渡区主导絮凝体的成长尺度及密实度 ,导出了有效能耗的量级及絮凝控制指标。并进行了初步试验及生产数据分析 ,证实了该指标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