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82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污泥——草地肥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经过堆肥处理的污泥有机肥培育结缕草 ( Zoysia-Japonica)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以 Cd为施污泥量的限制因子 ,在施污泥有机肥 4 5 t· hm- 2 (干重 )以下时 ,酸性与微酸性土壤 ( p H<6.5 ) ,土壤中 Cd含量 ,低于 Cd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0 .3mg· kg- 1 ,地下水 NO3-N含量 ,低于地面水 、 类标准 ( NO3-N1 0 mg· L- 1 )。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总 N、总 P分别比对照增加 1 6%、78%、61 %和 1 4 0 % ,结缕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对照区的 1倍。因此 ,园林绿化是污泥处置利用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2.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4.
传统的H2O2溶液通过将海水pH值转化为碱性,达到降解海水表面石油污染物的目的,降解率只能维持在20%~40%之间,花费成本多,产生效果差。通过分析pH值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引入了一种新的光催化降解技术,即纳米Ti O2催化降解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污染后的海水pH值调制4,从而达到最大降解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纳米Ti O2催化降解技术对海水表面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率基本稳定在60%以上,最高可以达到70%,大大提高了治理效果,减少工作成本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5.
水污染物的超声波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相似文献   
106.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生物体中壬基酚、辛基酚、双酚A、对特辛基苯酚、2,4-二氯酚和对叔丁基苯酚6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分析方法。以CH2Cl2作为萃取剂,采用加速溶剂萃取和氨基固相萃取柱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LC-MS/MS分析选用Waters Symmetry-C18色谱柱,以CH3OH和0.2%NH3·H2O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采用选择性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6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回收率在67.0%~89.0%,相对标准偏差在4.3%~8.5%,方法检出限为(1.0~1.2)×10-9。5种生物样品检测结果表明:6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在各种生物体中检出率较高,含量在ND(未检出)~384×10-9。方法验证和实际样品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的优点,适用于海洋生物组织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7.
本方法研究了液上空间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水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三种挥发性卤代烃,采用填充气相色谱法以角鲨烷为固定液,用ChromosorbGAW-DMCS作为担体,在选定的条件下,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能完全分离.同时也能与经常共存的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一氯二溴甲烷、三溴甲烷完全分离而互不干扰。本方法的定性检出限是按全程序空白值标准偏差的3倍值计算。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的定性检出限分别为2.4×10-2ng、2.10×10-4ng、0.13ng,当进样量为20ul时,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2×10-3mg/1、1.08×10-5mg/1、6.48×10-3mg/l。  相似文献   
108.
用一物理化学模式讨论了云下雨水的酸化过程.参照重庆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了SO_2随高度指数分布和其它分布对酸化的影响及近地面层高浓度SO_2对酸化的影响.SO_2平均浓度与实际垂直分布相比较,地面雨水成份相差较小,用平均浓度代替实际垂直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电子束烟气净化技术由于能够同时脱除烟气中的SO2 和NOx 而得到世界各国环保界的重视。传统的电子束烟气净化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存在能耗高、副产品黏结严重、工作可靠性低等问题。新型电子束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在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在较小的辐照剂量下获得更为理想的烟气净化效果 ,提高了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是一项工业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110.
以浙江省7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利用熵权法与专家法确定综合权重,将状态空间法与向量模法相结合计算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分析比较2001~2016年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GIS技术对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等级分布格局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适度可载区并且得到了持续改善;林木采伐强度、森林火灾致灾率、单位面积GDP、单位面积工业产值等指标权重最大;浙江省森林生态承载力状况分布不均衡,西南部承载力水平最高,中部次之,浙北地区最低;浙江省森林生态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聚集性,高-高聚类显著性更强,且大多集中在浙江省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