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5 毫秒
251.
通过实验室蝌蚪微空间温度行为变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10℃时的所有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蝌蚪、15℃时除低海拔种群外的所有西藏齿突蟾蝌蚪的聚集分布均符合负二项分布,也符合NeymanⅡ型分布,在5℃、0℃时,不同分组的西藏齿突蟾蝌蚪行为分布有差异.西藏齿突蟾蝌蚪在低温5℃、0℃时的行为分布方式改变可能是对低温冻害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由环境温度改变导致蝌蚪行为分布方式的改变可能是高海拔两栖类蝌蚪对分布区域水温改变规律长期形成的一种适应对策.图1表2参12  相似文献   
252.
基于GIS的祁连山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研究祁连山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主要生态问题,并结合客观条件及评价因子的选取需具有代表性、可计量性的原则,选取气候舒适度指数、土地沙化指数、土地盐碱化指数、水土流失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共5项评价因子对祁连山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GIS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再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和重分类工具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划分5类生态敏感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敏感性、较高敏感性、中等敏感性、较低敏感性和低敏感性。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高敏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西部地区,低敏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总体都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上,其中,中等以下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7 8%,高敏感性、较高敏感性占研究区的30.2 2%,表明对于祁连山的生态保护还是卓有成效的,但一些地区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生态敏感性偏高。因此,未来对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对于高敏感性区域的西部地区应该进行严格保护和生态治理,对于低敏感性区域的东部地区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253.
张强 《灾害学》1996,11(1):38-42
1969年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次出现大雨和暴雨,其主要特点是降水时间长、范围广、来势猛、强度大、致使该地区出现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54.
分析了2016年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8月24日至9月6日)的环境空气质量,利用WRF-CMAQ模型研究了区域传输对杭州市G20峰会保障期间PM_(2.5)和O_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G20峰会保障期间,杭州市PM_(2.5)日均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1.3μg/m~3,逐日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75μg/m~3)的要求,8月31日出现PM_(2.5)浓度上升趋势,9月1日达到最高47.0μg/m~3;O_3最大8h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59.9μg/m~3,8月24日至25日和8月28日至31日两个时段O_3浓度出现了超过GB 3095—2012二级标准(160μg/m~3)的情况。杭州市本地减排对PM_(2.5)浓度下降贡献70%,浙江省其他地市贡献16%,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与江西省分别贡献了8%、4%、2%,区域联防联控对杭州市PM_(2.5)浓度的改善具一定的作用。精准控制上风向O_3前体物排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杭州市的O_3污染。  相似文献   
255.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需要对海绵设施和不同尺度区域的径流过程进行水质监测采样。现有的采样方法和设备难以自动采集到径流产生初始阶段的水样。研发了一套包含无电力驱动天然降雨自动采样器、"零捕获"下垫面径流过程水质监测自动采样终端、智能型自动水质监测采样器等设备的城市降雨径流水质监测自动采样技术,解决了全天候、自动采集天然降雨和径流过程最初水样的难题,并可记录采样过程的具体时间。实际应用表明,该套技术可操作性强,性能可靠,能为相关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6.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健康影响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雨  张强  李鑫  赵红艳  同丹  郑逸璇  耿冠楠  贺克斌 《环境科学》2018,39(12):5289-5295
基于全国高分辨率燃煤电厂排放数据库,利用全球-区域嵌套的大气化学伴随模式GEOS-Chem Adjoint,分析了全国各电网区域不同类型燃煤机组对PM_(2.5)污染相关健康影响的贡献.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产生的PM_(2.5)污染导致10. 6万人(95%CI:6. 8~13. 2万人)过早死亡,占全国人为源PM_(2.5)污染相关过早死亡人数的9. 8%.其中,小型机组和老旧机组的健康损失强度(定义为单位发电量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显著高于大型机组和新建机组.装机容量小于100 MW机组的健康损失强度达到62人·(TW·h)~(-1),是装机容量600 MW以上机组的2. 8倍.类似地,投运年限超过30 a的老旧机组的健康损失强度为58人·(TW·h)~(-1),是投运年限5 a以内新机组的2. 1倍.在电网层面,华中电网的健康损失强度较大,达到77人·(TW·h)~(-1).进一步分析跨电网区域电力输送隐含的健康损失发现,2010年跨电网输电导致燃煤电厂健康损失较无跨电网输电情景增加过早死亡680人.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应当加快小型机组和老旧机组的淘汰步伐,降低燃煤电厂的污染健康影响,同时通过优化区域间输电结构,减少整体污染健康损失水平.  相似文献   
257.
在传统A~2/O工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良型A~2/O工艺(两级生物选择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为了防止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进入厌氧区,在传统A~2/O工艺的厌氧区后耦合一小型缺氧选择池,进行反硝化和污泥回流;同时,在缺氧区通过反硝化除磷实现"一碳两用"。研究了C/N比、硝化液回流比、混合液回流比和污泥回流比对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获得最佳脱氮除磷效果的工艺参数如下:进水为C/N=6、混合液回流比为150%、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  相似文献   
258.
随着生态矛盾不断突出,各地政府将实现生态治理合作共赢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如何在治理生态合作的过程中使得参与博弈各方的利益冲突达到合理稳定是决定生态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以往关于生态合作的演化博弈研究更多的侧重于探讨跨区域生态合作中各地方政府间的演化博弈,忽略了国家建立的监管机制在生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该文构建监管机制和地方政府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利用模型得到各种策略选择下监管机制和地方政府的期望收益,再通过复制动态方程,计算出各自的演化稳定策略。研究表明:监管机制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对于促进生态合作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参与生态合作得到的直接收益是地方政府是否参与生态合作的关键因素;国家应该着力规划合理生态合作机制,使各地方政府参与生态合作的同时获得生态合作产业发展带来的额外效益;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对新技术产业加以扶持和政策优惠,降低当地政府创新企业技术的成本,使生态合作可以高效运转,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59.
大气汞浓度监测日益受到重视,使用主动监测系统进行大气汞浓度监测需要持续电力供应,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维护,且仪器普遍昂贵,因此不适宜在环境恶劣或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地区进行,也难以进行大范围高密度布设。大气汞被动采样器由于造价便宜、不易受恶劣环境影响、采样过程中不需要人力及电力设施支持,可以在偏远地区实施无人值守监测,应用空间广泛。大气汞被动采样器在近年发展迅速,针对不同形态汞浓度监测有多种类型采样器。本文回顾已有大气汞被动采样器研究,针对各采样器的设计原理、采样效率及其在大气汞监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0.
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应针对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日常质量保障和现场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