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健康影响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雨  张强  李鑫  赵红艳  同丹  郑逸璇  耿冠楠  贺克斌 《环境科学》2018,39(12):5289-5295
基于全国高分辨率燃煤电厂排放数据库,利用全球-区域嵌套的大气化学伴随模式GEOS-Chem Adjoint,分析了全国各电网区域不同类型燃煤机组对PM_(2.5)污染相关健康影响的贡献.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产生的PM_(2.5)污染导致10. 6万人(95%CI:6. 8~13. 2万人)过早死亡,占全国人为源PM_(2.5)污染相关过早死亡人数的9. 8%.其中,小型机组和老旧机组的健康损失强度(定义为单位发电量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显著高于大型机组和新建机组.装机容量小于100 MW机组的健康损失强度达到62人·(TW·h)~(-1),是装机容量600 MW以上机组的2. 8倍.类似地,投运年限超过30 a的老旧机组的健康损失强度为58人·(TW·h)~(-1),是投运年限5 a以内新机组的2. 1倍.在电网层面,华中电网的健康损失强度较大,达到77人·(TW·h)~(-1).进一步分析跨电网区域电力输送隐含的健康损失发现,2010年跨电网输电导致燃煤电厂健康损失较无跨电网输电情景增加过早死亡680人.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应当加快小型机组和老旧机组的淘汰步伐,降低燃煤电厂的污染健康影响,同时通过优化区域间输电结构,减少整体污染健康损失水平.  相似文献   
262.
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现有集输气管线370余条,580余千米,工艺装置管线300余条,近百公里.担负中原大化、中原乙烯、沧州大化、安阳玻壳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濮阳地区近百家乡镇企业供气任务,同时担负郑州、开封、安阳、濮阳、济南等1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天然气供气任务.  相似文献   
263.
2009年夏季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和安多牧区对牧民帐篷内细颗粒(PM2.5)浓度和一氧化碳(CO)的含量进行了观测,以认识牧区室内空气中PM2.5和CO的污染水平、日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不同人群在污染物中的暴露水平.观测结果表明,未安装烟囱的帐篷内PM2.5浓度和CO平均含量(体积分数)分别为1.272 mg·m-...  相似文献   
264.
环境介质中的重金属种类繁多,而且含量高低不一。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及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建立了金属罐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同时测定土壤及植物中Cu、Pb、Zn的测试方法。试验表明,土壤及植物分别经HNO3-HF(2∶1)和HNO3-HF(2∶0.2)在190℃和150℃加热消解后完全分解溶出。经国家一级土壤及植物标准物质样品测定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土壤中Cu、Pb、Zn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4%~101.4%、99.5%~101.9%、99.7%~100.5%,RSD分别为2.05%、2.01%、1.79%;植物中Cu、Pb、Zn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3%~101.2%、96.9%~106.2%、99.7%~100.4%,RSD分别为2.84%、1.05%、0.985%。  相似文献   
265.
利用电絮凝法处理PVC化工废水,研究了极板材料、原水pH值、反应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PVC化工废水中的浊度和COD时,在使用铝合金极板,pH值为8.0,电流密度为30 mA/cm2,极板间距为1.5 cm,反应20 min后出水浊度≤5NUT,COD≤60 mg/L。优于传统药剂絮凝对浊度和COD的去除率。电絮凝处理PVC化工废水的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还原及电气浮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66.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高坛光  康世昌  张强弓  周石  徐彦伟 《环境科学》2008,29(11):3009-3016
2006年6~10月对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你亚曲、曲嘎切、昂曲3条河流进行了连续采样,同时在2005年9月和2006年9月2次环纳木错考察中采集了其他河水的样品.河水中主要阴离子(Ca2+、 Mg2+、 Na+、 K+)和阳离子(Cl-、 NO-3、 HCO-3、 SO2-4)的分析结果表明,你亚曲、曲嘎切和昂曲的离子总量(TDS)分别为79.48、 23.44和111 mg/L.离子总量明显低于青藏高原及我国其他河流,且相互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3条河流中,曲嘎切为重碳酸盐钙型水,昂曲介于重碳酸盐钠型和重碳酸盐钙型之间,你亚曲的化学类型介于两者之间.河流水化学的时间变化显著,而且与流量成一定的反相关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你亚曲河水主要化学成分来源于碳酸盐中的Ca2+和HCO-3;曲嘎切来源于冰川融水以及碳酸盐中的Ca2+、HCO-3和Na+;昂曲则来源于蒸发岩中的Na+、Mg2+和Cl-.  相似文献   
267.
张强 《劳动保护》2023,(1):22-24
2022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最受欢迎的夜生活区梨泰院在庆祝万圣节的活动中发生惨痛的踩踏事件,截至当地时间11月13日,最终致158人死亡。这一突发事件再度迅速引发全球对于大型聚集活动中应急管理的高度关注。一直以来大型聚集活动应急管理都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据统计,1980年至2019年间,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发生百起踩踏事件,表1整理了1990年来全球发生的10起引致大规模伤亡的大型聚集活动踩踏事件,其中女性、儿童、老年人以及体型瘦弱矮小者由于生理原因较难抵抗人群的冲击,更易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268.
城市水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对维护城市水资源及环境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水域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出发,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研究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及模型。研究表明,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六位一体"调控具有时空层次性、综合性、阶段性特征,灰色评估模型可定量评估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程度,随着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其六位一体度亦随之增高。选取我国著名水域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进行案例比较研究,为我国城市水域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69.
若尔盖高原生态战略地位突出,在维持地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助于为在高寒草地以及全国其他类似地区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若尔盖草地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对比研究了生态治...  相似文献   
270.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 年气候资料,研究了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rcGIS 系统中反距离权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绘图.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年干旱发生区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发生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中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左右;重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局部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左右;历年干旱出现频率平均31.7%.研究区干旱以冬、春季干旱为主.历年逐季冬、春季干旱出现站次平均分别为76.1%和46.2%.1958-2012 年云贵高原大部、四川盆地中部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增大,干旱等级提高,年干旱强度呈增强的趋势;其中,云贵高原大部分区域夏、秋和冬季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呈增大趋势,干旱显著增强;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冬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四川盆地和川北区域秋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也呈增强趋势.年干旱指数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3-4 a 和7-8 a 周期振荡;2009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数年中国西南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