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鼎湖山地面臭氧、氮氧化物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给出了1996年夏季在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对太阳紫外B辐射、地面臭氧、NO、NO2浓度的观测结果,对影响地面臭氧、NO、NO2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晴天条件下,地面臭氧浓度、NO、NO2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阴天条件下,地面臭氧浓度、NO、NO2浓度的日变化要复杂一些.晴天和阴天条件下,UVB因子与q1、q2、q3、q4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ln(QUVB/m)=a1q1+a2q2+a3q3+a4q4+a0.说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是决定地面臭氧浓度、NO、NO2浓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CH4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型土壤总体为大气CH4的吸收汇,通量年变化范围60~-120 μg·m-2·h-1,在雨季向旱季过渡的9、10月份,土壤对CH4的吸收较为强烈,而在冬季的1月份,吸收通量最小;凋落物层对该林型地表CH4的吸收没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H4通量与地下5 cm温度显著相关,尤其是在土壤湿度变化不大的旱季,土壤表层温度为影响CH4通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3.
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土壤热通量板、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等设施对鼎湖山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热通量和微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通量板测值之间的差异可达10%以上。在中小时间尺度(≤1月)上,土壤热通量板上方土壤贮热均不能忽略,否则所测算的表层土壤热通量会产生较大误差,甚至发生热通量传递方向逆转的情况。5cm深度处和表层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均呈“S”形,且前者相位后移0.5~1h。旱季土壤为热源而雨季为热汇,表层土壤年总热通量为-0.44MJ·m-2,说明就全年尺度而言,土壤是热源。表层土壤热贮量月变动范围为-0.14~0.20MJ·m-2,是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的-11.0%~1.3%。表层土壤热通量月总值占净辐射的比例变动范围为-12.0%~3.3%,由于能量平衡大多在较小时间尺度上进行比较,故必须准确考察土壤热通量的变化,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能量平衡。在0.5h尺度上,表层土壤热通量与2.5h前的冠层净辐射回归方程相关性最好,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要延滞约2.5h。  相似文献   
24.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温度变化响应较为敏感。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增温实验平台,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探究气温上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使0-10 cm和10-20 cm土层月均温分别显著上升1.24℃和1.17℃,土层湿度变化不显著;(2)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氮含量,但对其他理化性质作用不明显;(3)增温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C/N)以及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4)增温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细菌相对丰度、细菌真菌之比(B/F)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之比(G~+/G~-)显著增加,降低了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5)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因子,两者共同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60.5%的变异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用不明显,但可通过对土壤硝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对丰度的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的变化又将通过影响微生物对土壤碳氮的同化作用,最终影响土壤的碳氮过程。  相似文献   
25.
酸雨对鼎湖山土壤的累积效应及荷木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盆栽实验研究了酸雨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危害的累积效应和优势树种荷木的一些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在酸雨直接淋洗土壤的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土壤酸度,土壤淋洗液酸度增加;土壤交换性K+、Na+上升,Ca2+、Mg2+和有效Mn、Zn下降;土壤淋洗液中K、Na含量下降,Ca、Mg、Cu、Fe、Mn和Al在pH3.05的酸雨处理下含量显著上升;但生长于模拟酸雨土壤中的荷木在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后仍能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6.
2种大气SO2监测浓度换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常规法和碱片法对大气SO2进行同步监测,并用相关分析讨论了2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94(n=11)。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方程:y=0.090x-0.031来表示(其中y为大气SO2浓度mg/m^3,x为硫酸盐化速率SO3mg/(100cm^2.d)同时还对方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7.
在广东茂名地区油页岩矿渣土的小区试验表明 :香根草、杂交狼尾草、百喜草、钝叶草中铅、镉的浓度与分布均不相同 ,一般为根系浓度大于茎叶。施肥能使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浓度下降 ,但由于生物量增加 ,单位面积吸收量反而可能增大。因此 ,在选择净化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时 ,不仅要考虑吸收能力强弱 ,而且更要考虑生物量大小。  相似文献   
28.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植物叶片的含污最与大气污染物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时,测定植物叶片含污量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9.
钟晋贤  张德强 《环境科学》1997,(2):66-67,69
溴代烷烃是破坏臭氧层很重要的一类物质,为了估计臭氧消耗潜势(ODP)值,利用流动放电共振荧光技术测定CH3Br和CH2Br2与OH自由基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寿命;用半经验的方法,采用最新文献报道的有关数据,计算出CH3Br和CH2Br2的ODP值分别为0.33和0.076.并与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0.
在云南金平县东南部有7座大山,除坪河山以外,其余6座山的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全部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覆盖。这些山的东北面是我国的领土,西南面紧靠越南,部分山头是中越两国的分水岭和著名的中越界山,堪称21世纪中国最后原始部落的“莽人”,就在这片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中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