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环境治理中多元体系的形成尤为重要,非政府组织(NGO)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力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很难达成共识,因此,探索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绿色浙江"吾水共治"圆桌会为例,对环境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及功能展开分析,研究NGO在协调多方利益、维护公众权益、促进民主协商、实现多元共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碳源和氮源输入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动态有潜在的重要影响.了解不同团聚体和化学成分的碳、氮组分对碳源和氮源输入的响应,对进一步揭示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及其计量比对土壤碳源和氮源输入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基于在温带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样地建立的长期(8年)地上凋落物处理和氮添加实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不同团聚体碳、氮组分、可溶性碳、氮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结果表明:长期叶凋落物加倍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含枝、叶和球果)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碳、活性碳及大团聚体(250~2000 μm)和微团聚体(53~250 μm)碳、氮组分的含量;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氮及活性碳组分的相对和绝对含量;但土壤黏粉粒(2~53 μm和<2 μm)碳、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各碳、氮组分比值在不同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地上叶凋落物加倍和混合凋落物加倍处理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性.这些结果表明,高质量和数量凋落物的输入及氮添加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土壤不同碳、氮组分的含量,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各碳、氮组分的比值.  相似文献   
13.
挺水植物水田芥对镉的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前期的初步研究发现,挺水植物水田芥(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地上部分镉含量超过了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值(100mg/kg),可能是镉超富集植物。为进一步了解水田芥在不同镉浓度梯度条件下的镉积累特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镉浓度(0、25、50、75、100mg/kg)对水田芥生长特性、镉耐性和镉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镉浓度的增加,水田芥根系和地上部分镉含量增大,分枝数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抗性系数及叶绿素SPAD值均呈降低的趋势。当土壤镉浓度大于0mg/kg时,随着土壤镉浓度的增加,水田芥的根冠比呈增加的趋势。土壤镉浓度为50~100mg/kg时,水田芥地上部分镉含量均大于100mg/kg,最大值为214.84mg/kg(土壤镉浓度为100mg/kg),地上部分富集系数(BCF)大于1,但转运系数(TF)小于1。在土壤镉浓度为50mg/kg时,水田芥地上部分镉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为192.233μg/株。因此,水田芥是一种镉富集植物,适合用于土壤镉污染浓度在50mg/kg以内的水田修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揭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县域“三生空间”的演变特征;同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对可能影响“三生空间”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解析“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02—2018年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逐渐减少,而生活空间的平均斑块和聚集度逐渐增大,说明不断增大的城镇规模和生活空间割裂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更加分散化、破碎化。从转入与转出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来源,生产空间中转为生活空间的占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56%,主要以耕地为主;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的面积占生活空间转入面积的44%,且以林地或草地为主。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活空间面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缓慢的增加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演变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住宿与餐饮业收入对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说明旅游经济在加速婺源县城镇化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承载力状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着眼点,也是科学把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参数修正后的生态承载力模型测算安徽省及各城市整体与人均层面上的生态承载力,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比较1998~2018年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各因素对安徽省生态承载力影响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省公顷"进行修正后的模型参数与其他尺度显著不同,差异明显;(2)全省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全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各市生态承载力自身波动变化趋势显著,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各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升降趋势与整体层面不同;(3)各市生态承载力存在一定退化现象,皖北地区状况较皖南地区优势突出,"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特征鲜明;(4)影响因素中环境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作用在增强,人口压力状况作用削弱,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要大于单因子作用.需要持续关注生态承载力的演化特征,合理优化生态承载力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其资源本底供给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环保型矿产资源产业链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供应链理论应用于矿产资源产业,围绕某种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回收再利用,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出发,设想建立起完整的环保型矿产资源(矿产品)产业链,政府部门制定、实施相关措施和政策对矿产资源(矿产品)产业链进行管理,并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实现建立环保型矿产资源(矿产品)产业链的目的: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矿产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矿产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富集培养的硝化污泥,在间歇式反应器中通过测定氨氮降解速率和溶解氧消耗速率,研究了硫脲对硝化过程的抑制特性及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硫脲对硝化反应抑制现象明显,0.05 mg·L-1硫脲即可使相同时间内的氨氮降解率降低12%,氨氮最大降解速率降低21%。硫脲对硝化菌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和EC50值相等,均为0.14 mg·L-1,并且硫脲主要对硝化过程中的亚硝化过程造成抑制。  相似文献   
18.
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中硝酸根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解经过氯化铁和高锰酸钾浸渍的小麦秸秆,制备铁锰金属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用以去除水中硝酸根.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复合材料表面形成了Fe(Ⅲ)/Mn(Ⅳ)二元金属氧化物颗粒.制备优化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可达153.116 m2·g-1,零电荷点可达9.76.同时,还调查了固液比、溶液初始pH值和共存阴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复合材料在溶液pH值1.00~9.05时对NO-3的去除率维持在75.40%~78.70%,且以配位交换为主要吸附机制.共存阴离子对吸附NO-3竞争吸附的影响顺序为:Cl-SO2-4PO3-4.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且最大吸附量为37.361 3 mg·g-1.吸附动力学分析发现,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且以化学吸附为主.热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上述结果说明铁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于去除水中NO-3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总磷总氮在线水质分析仪实际水样测量结果与实验室国标方法测量结果存在着差异,本文分析了影响总磷总氮在线水质分析仪测量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城市道路机动车排放NO2浓度的变化,选取重庆市大渡口区4条道路进行1周的自动在线监测,结合道路RFID基站的车流量及车型信息,分析NO2浓度与车流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4条道路NO2日均浓度为29~57μg/m3,均低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NO2小时浓度变化趋势为20:00左右峰值浓度明显高于08:00峰值浓度,最小值出现在14:00左右。4条道路车流量呈明显的早晚高峰趋势,周末的车流量比工作日平均车流量下降20%~40%,出现比例较高的车型为小型客车、出租车、公交车、轻型货车。NO2小时浓度变化与车流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早晚高峰趋势,但晚高峰时段NO2峰值浓度的出现稍微滞后于车流量峰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