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0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本文将全国生态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无破坏级占国土面积13.8%,严重破坏级占3.9%,中度破坏级占42.9%,破坏类型较重的是二、三产业占用耕地、森林破坏和土壤侵蚀,破坏严重的区域多分布在北方。生态破坏分级图可直观地指出破坏等级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2.
本文讨论了生态环境评价中的自然度方法,并考虑土壤的重要性,提出了土壤自然度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度评价方法,为生态破坏研究提供了一种比较客观简捷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3.
以东莞市为例,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十一五”期间城市区域开发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价。2011年东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25.44亿元,较2005年(31.20亿元)减少18.5%。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9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休闲娱乐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减少均超过20%。结果表明,东莞城市建设已经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4.
基于地理加权模型的我国冬季PM2.5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冬季我国区域范围内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卫星遥感反演PM_(2.5)质量浓度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我国不同地区的PM_(2.5)污染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基于卫星遥感、气象模式资料及同期地面观测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采用地理加权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构建了我国区域范围内近地面PM_(2.5)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在冬季暗像元反演AOD算法受限制的情况下,深蓝算法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暗像元算法的不足,将二者有效融合能同时提高AOD产品的精度和空间覆盖度;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全国区域PM_(2.5)遥感估算,既能体现全国PM_(2.5)时空分布的全局变化特性,又能从局部体现全国PM_(2.5)组分、污染程度及垂直分布结构特征的空间差异特性,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PM_(2.5)遥感反演结果(R2=0.7)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0.56);2013年12月—2014年2月份全国PM_(2.5)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PM_(2.5)浓度较高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华北南部、长三角中部和北部、华中东部及四川东部等地,西部和北部地区PM_(2.5)污染相对较轻;从时间变化来看,全国冬季12月份PM_(2.5)污染最重,1月份次之,2月份相对最低.这可为全国PM_(2.5)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2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测模型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对于公路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中的单车辐射声级没有给出固定的计算方式,本文对某两条城市道路采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各种预测模型计算并与实测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单车辐射声级采用2006版规范进行计算,同时结合2009新导则的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26.
在国务院全力推进简政放权背景下,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积极推进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和下放审批权限这两个关键方面的环评机制改革,在环评机制改革过程中带来的监管问题也亟需解决。本文将以珠海市为例,审视珠海市环评机制改革带来的监管问题,从规范环评审查与强化监管、引进第三方技术评估、加强环评管理能力建设、实施环评机构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四个方面提出监管措施,亦可为国内地级市应对环评机制改革的监管举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广东省快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5年、2005年、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以广东省为研究区,1995—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整体呈S型曲线,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协调—优质协调和城镇化滞后—相对平衡—生态环境滞后的过程。②以2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1995—2016年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属优质和良好协调型的区域以珠海、深圳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③生态环保政策、土地开发强度是不同时期影响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共性因素。同时,2005年以前,产业结构及人口和GDP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05年以后,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快速开发、科技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