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东江下游季节性污染原水为对象,研究了活性无烟煤生物过滤工艺及其与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特性。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水中9种卤乙酸同时定量检测方法,9种卤乙酸检测限为0.0162.3μg/L,空白加标回收率为90.52.3μg/L,空白加标回收率为90.5109.8%,相对标准偏差为3.12109.8%,相对标准偏差为3.129.04%。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无烟煤滤池生物过滤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对三卤甲烷、卤乙酸和水合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40.2%、39.2%和34%,其中三氯甲烷、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是48.2%、41.1%和38.0%,而传统石英砂滤池对应的去除率则为-10.0%9.04%。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无烟煤滤池生物过滤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对三卤甲烷、卤乙酸和水合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40.2%、39.2%和34%,其中三氯甲烷、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是48.2%、41.1%和38.0%,而传统石英砂滤池对应的去除率则为-10.0%3.6%。活性无烟煤生物滤池对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前体物降解效果相当,而混凝沉淀的则对前者去除效果较三氯乙酸前体物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2.
以深圳市发生水华的某景观湖水为研究对象,研究过氧化氢(H2O2)与硫酸铜(以Cu2+计)组合投加对水样藻类生物量的控制效果及对水样溶解氧、pH、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投药能显著抑制藻类生长,在处理第7天,组合投药A组(20 mg/L H2O2+0.2 mg/L Cu2+)、B组(10 mg/L H2O2+0.4 mg/L Cu2+)、C组(5 mg/L H2O2+0.8 mg/L Cu2+)的Chl a浓度分别降至对照组的58%、30%、18%。投加过氧化氢有助于增强硫酸铜的抑藻效果,A组Chl a浓度在第1天降至49μg/L,显著低于单独投加0.2 mg/L Cu2+的处理组(81μg/L)。投加过氧化氢有助于降低Cu2+投加量,B组抑藻效果与单独投加0.6 mg/L Cu2+处理组第7天数值相同。组合投药使水样溶解氧、pH值、浊度均显著变化,第7天时,溶解氧由17.5 mg/L降至8.7~13.3 mg/L,pH值由10.0降至8.5~9.2,浊度由200 NTU降至84~94 NTU。  相似文献   
33.
利用处理量为120m3/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对工艺性能和BAC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臭氧曝气提高了溶解氧浓度,改善了后续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组合工艺对氨氮和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约为90%和84%,其中BAC在污染物的去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合工艺和传统工艺中BAC床层共检测到36个门类的细菌.与传统BAC工艺相比,臭氧/陶瓷膜降低了后续BAC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组合工艺BAC中存在丰度较高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螺旋菌属,可能对氨氮的去除具有重要的作用.臭氧/陶瓷膜对后续BAC中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很好的预处理和抑制作用,显著降低了其相对丰度,提高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34.
皮革废水除铬碱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化学沉淀是处理含有高浓度铬的皮革废水的有效方法,碱剂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决定因素为所生成的铬泥的沉降性能与纯度,而铬泥性质的报导较少。本文比较了五种碱剂:NaOH、MgO、CaO、NaHCO3、Na2CO3,发现它们的Cr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但铬泥性能差别很大。MgO的铬泥沉降性能非常优越,而NaHCO3、Na2CO3的铬泥很差。铬泥纯度与沉降性能基本正相关。在NaOH和CaO中掺入部分MgO可以较大的改善所生成铬泥的性能.CaO/MgO效果更好而且更经济。CaO最大掺入量可达80%(重量比),最佳投药量以投加后pH=8.3为宜。  相似文献   
35.
城市浅水湖泊雨水溢流总磷输运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春生  毛献忠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09,30(4):1016-1022
从三维对流-扩散-反应方程出发,根据雨水箱涵溢流入湖总磷形态特性,推导雨水溢流进入城市浅水湖泊后二维总磷的输运方程,并与浅水流动方程结合,建立城市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总磷的数学模型.模型通过深圳荔枝湖实测资料验证,计算结果较好.用此模型计算设计降雨强度28 mm/h历时1 h情况下,雨水径流通过箱涵溢流进入荔枝湖和湖水混合后总磷输运情况,分析了入湖雨水总磷归趋.结果表明,溢流入湖TP通量为15.385 kg,其中62.3%掺混在水体中,28.1%沉积到表层底泥;污染后的湖水通过水污染治理工程连续运行3.0 d可将荔枝湖TP恢复到雨前初始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36.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中水质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乔铁军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09,30(11):3311-3315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已经成为主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在国内外得到了应用,但是在运行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水质问题,成为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的潜在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对生产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60万m3/d)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包括微生物安全性、水生动物过度滋生和化学稳定性等,期间并结合中试(10 m3/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微生物安全方面是可靠的,应加强运行管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孳生大量的水生动物,这在我国高温高湿热地区更为显著,而且水生动物生长具有一定规律性,影响水质安全;在原水碱度低的情况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pH值会出现大幅下降现象,严重影响了水质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7.
广东电子垃圾污染区水体底层鱼类对PCBs的富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C/MS分析方法测试了广东电子垃圾回收地水体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并利用以前测定的底栖性鱼类(鲮鱼、鲫鱼和乌鳢)PCBs含量数据,计算了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和生物放大因子(BMF),研究底栖性鱼类对PCBs的富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总PCBs含量达到24.5~38.6μg/g干重,证实当地环境已受到PCBs严重污染.鲮鱼、鲫鱼和乌鳢的BSAF范围分别为0.05~2.52、0.01~1.20和0.01~5.03.根据乌鳢/鲮鱼和乌鳢/鲫鱼食物关系计算的BMF范围分别为0.14~2.23和0.14~4.93, 其中大部分PCB同系物的BMF>1,表明乌鳢对PCBs具有生物放大作用.BSAF及BMF均与PCBs的KOW和氯原子取代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是控制其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重污染型河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臭氧氧化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凌云  张锡辉  宋乾武 《环境科学》2011,32(5):1357-1363
研究了臭氧直接氧化黑臭河水对于常规污染物和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效果.从南方某条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涌中采集原水,臭氧投加浓度分别为28 mg·L1和42 mg·L-1、对应曝气时间30 min和80 min,考察臭氧氧化对黑臭河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色度和浊度,以及正壬基酚(4-n-NP)、叔辛基酚(4-t-O...  相似文献   
39.
电动力学与活性炭纤维协同净化饮用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酚代表水中的有机物,研究了利用活性炭纤维和电动力学作用协同处理饮用水的效果.结果表明,电动力学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活性炭纤维对水中有机物、细菌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降低出水中有机物和细菌的浓度并提高活性炭纤维吸附容量的利用率.因此,在使用活性炭纤维的家用净水器中增加电动力学装置,可以大幅度降低出水中有机物和细菌等污染物的浓度并延长活性炭纤维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0.
土壤中硝酸盐在非均匀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与转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罗启仕  王慧  张锡辉  钱易 《环境科学》2004,25(2):98-103
以传统的均匀电动力学方法为对照,研究了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方法控制土壤中硝酸盐迁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梯度为1.0 V/cm时,受试土壤中NO3-在非均电动力学作用下的电迁移速率为13.5~20.0cm/d,并且迁移速率大小与NO3-浓度和场强分布有关;与均匀电动力学相比,非均电动力学方法更有利于土壤中NO3-向阳极区迁移,而且该方法对土壤性质影响更小,电能消耗更低;切换非均电动力学极性能促使土壤中NO3-转化为NO2-,并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能耗,但不利于土壤中NO3-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