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臭氧氧化对陶瓷膜超滤工艺降低饮用水中浊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臭氧陶瓷膜超滤集成工艺,研究了臭氧对陶瓷膜超滤工艺处理不同浊度原水的影响.实验用陶瓷膜平均孔径为100 nm.结果表明,与不投加臭氧的情况相比,投加3 mg·L-1臭氧可将浊度为14、52、108和510 NTU原水的膜通量提高18.2%~104.9%,投加5 mg·L-1臭氧可将此值提高至21.7% ~116.3%,而投加1~2 mg·L-1臭氧对膜通量的改善不明显.投加5mg·L-1臭氧可将CODMn的去除率提高至28.7% ~46.9%,投加1~3 mg·L-1臭氧对CODMn的去除率无显著影响,膜出水有机物浓度有所升高.臭氧氧化后原水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增多,降低了膜的有机物污染程度,有利于膜通量改善.集成工艺出水中2~3 μm颗粒物数量为10 ~36个·mL-1.臭氧氧化导致陶瓷膜过滤初期出水中颗粒物数量略微升高.本研究对于水中颗粒物通过陶瓷超滤膜孔的探讨,以及改善膜对颗粒物的去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深圳荔枝湖富营养化成因和总磷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桂安  毛献忠  陶益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08,29(4):874-878
通过9个月水质连续监测,分析了深圳荔枝湖污染来源和负荷.外源污染主要来自雨水管网溢流,降雨后湖水水质急剧恶化,TP浓度可高达0.347 mg/L.底泥释放试验表明,总氮第1周平均释放速率为0.036 8 g,(m2·d),磷源在好氧条件下释放较少.并建立荔枝湖四湖总磷串联模型,通过2组实测数据进行校验,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在此基础上,用模型分析,设计初始条件下,采用组合治理工艺每天连续运行24 h,则需要2.18 d可将荔枝湖各湖TP浓度恢复为0.1 mg/L以下,达Ⅳ类地表水标准.  相似文献   
43.
天然水华蓝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净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通过筛选、比较不同极性提取剂对微囊藻毒素的提取效果,80%甲醇溶液有较高的提取效率,而乙醇溶液可实现无毒提取,优化了提取方法。并通过调节溶液pH为藻胆蛋白等电点的方法去除共提取的大量藻胆蛋白,取得了很好的净化效果,为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和纯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底泥生物与化学需氧动力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底泥生物和化学需氯的动力学模式,并用生物抑制试验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静止和完全混合状态下,底泥的生物需氧过程符合Lawrence McCarty模式。静止状态下,底泥的化学需氧过程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而完全混合条件下,则可用零级反应动力学表示。底泥性质和扰动程度是影响底泥需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袁侃  毛献忠  陶益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10,31(2):310-317
以我国典型淡水水华藻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905)为研究对象,采用推流式低压紫外灯反应器研究在动态条件下Ultraviolet-C(UV-C)辐照对蓝藻生长抑制作用的效果.对数培养期的蓝藻液流经反应器进行UV-C辐照处理,其后正常培养,在培养期2 h、1 d、3 d、5 d、7 d、9 d分别取样,通过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在荧光视野下进行细胞计数.结果表明,辐照处理未引起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大量破裂死亡,36~115 mW.s.cm-2剂量范围的UV-C辐照能在9 d内有效抑制2.6×105~2.7×105cells.mL-1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增长,31~50 mW.s.cm-2剂量范围的UV-C辐照能在9d内有效抑制9.0×105~1.15×106cells.mL-1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增长.  相似文献   
46.
石家庄市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家庄市2002年全年二氧化硫污染浓度变化进行了实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排放源进行计算,建立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二氧化硫污染源排放清单。通过分析石家庄市2002年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数据,揭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相似文献   
47.
利用处理量为3L/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工艺Ⅰ)和陶瓷膜-BAC(工艺Ⅱ)2种组合工艺处理受污染的原水,研究了工艺对原水中浊度、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了臭氧对膜通量和BAC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投加臭氧和2.0mg/L臭氧投加量下,两种组合工艺可去除原水中96%以上的浊度.组合工艺均可去除原水中1.0~2.0mg/L的氨氮.提高溶解氧浓度至30mg/L可强化氨氮的去除能力,两种组合工艺可至少彻底去除5.5mg/L的氨氮.投加2mg/L臭氧后,工艺Ⅰ可去除原水中48.3%的总有机碳(TOC)和51.8%的UV254.工艺Ⅱ对T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1%和48.2%.臭氧对浊度的去除无影响,但臭氧可改变部分有机物的结构,减轻膜的有机物污染.与未投加臭氧的工艺Ⅱ相比,投加臭氧使工艺Ⅰ中的膜通量提高了25%~30%.但残留臭氧可能影响后续BAC中的微生物,对BAC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8.
本文综述了有机氯溶剂的微生物共降解过程。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共代谢途径降解有机氯溶剂。共降解是由微生物细胞内的关键酶进行的。影响共降解的主要因素包括关键酶的诱导 ,毒性抑制和自我恢复以及能量供应等。本文对共降解过程的机理和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能够揭示共降解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结构模型 ,对于从细胞和酶两个层次上认识共降解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原位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利用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土壤及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和最新进展。电动力学强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电动力学效应加速污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运动,注入营养物、电子受体或活性微生物,或者利用电极反应和电流热效应为地下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研究表明.电动力学技术能有效地强化原位生物修复,而且该技术不破环生态环境.安装和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淮河(蚌埠段)饮用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为了探索饮用水生预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国内第一家生产规模饮用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装置试验,试验表明,在水气比1:1,滤速3.6-6.0m/h时,生物预处理对水源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13.6%-20.5%,70%-90%,影响生物预处理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和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