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127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367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42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环境效应。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5~2012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由2 824.23 hm2减少到2 777.60 hm2,减少了46.63 hm2,占2005年石漠化面积的1.65%;石漠化程度呈现从重变轻的趋势,无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增加12.68%和3.08%,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分别减少5.11%、2.07%和5.24%。其中,稳定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大,占喀斯特面积的95.40%;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1.15%,土地利用较为稳定。恢复型石漠化区域面积占喀斯特面积的3.9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40.64%,土地利用变化剧烈。退化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小,仅占喀斯特面积的0.6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22.21%,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2)土地利用变化以园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变化主要由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劳动力比重变化、本地务工收入变化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等4个因子驱动产生。其中,园地变化与本地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691;与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指数、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472、-9.735和-0.443。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是引起园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3)国家因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而施行退耕还林(草)政策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户因脱贫致富需要而提高文化素质和调整从业行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石漠化治理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进而共同驱动了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42.
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它们所起作用各异,为尽可能客观地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治理或准确地评价环境治理效果,设计了一套直接寻找关键因子的方法,称作增量趋势法。该法是利用环境监测数据Ci与标准值Cis,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超标量yil=[Ci(t)-Cis]/Cu及相对变化量yi2=[Ci(t)-Ci(t-1)]/Ci(t-1);根据相对超标量yi1和相对变化量Yi2的符合(>0或≤0)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各因子分成4种状态,再在各状态中,依yi1或yi2的数值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由各因子组合方式,由各因子所处的状态与位次进行总排序,找出关键因子。为说明该方法如何运用,以南京市内秦淮河水质为例,分析了各水污染因子所处的状态,并进行了排序,同时还 与传统方法做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增量趋势法具有如下特点:(1)物理意义明确,分析方法简明,适宜于用计算机和环境信息数据库进行自动化分析;(2)由于增量趋势法是利用原始监测数据,通过简单运算来寻找关键因子的,因此,能客观地判别各污染因子所起的作用,揭示污染治理的效果,找出污染加剧的原因,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减少治理的盲目性;(3)增量趋势法同时还考虑了污染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可分析随时间推移各因子趋于好转或恶化的变化趋势,与许多静态方法相比,增量趋势法可对各因子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断。  相似文献   
43.
孙蕾  彭翔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9):455-456
以某铝厂环境空气氟化物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监测为实例,总结出了一套环境污染纠纷技术仲裁监测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从法律程序、技术路线、质量保证,监测指标体系等方面对环境污染纠纷技术仲裁监测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絮凝—厌氧—好氧处理抗菌素抗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清瓶毒性实验表明,抗菌素废水对厌氧消化具有强烈的抑制和用,废水经过絮凝处理,可以降低废水的毒性。筛选到一种混凝剂,可以去除废水COD50%。预处理后的废水经过厌氧污泥床的处理。  相似文献   
45.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化学耗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方法是重铬酸钾法改进与仪器自动测定法相结合的一种快速分析方法,氧化消耗量是重铬酸钾法的十分之一,测定时间仅40分钟,操作简便,适合于工厂污水处理场中间控制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46.
城市现代化的“绿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晓青  彭尚德 《环境》1999,(12):5-5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从视觉形态上看,城市是由人和建筑物及街道组成的,因此,城市实际上是一类高质量的“人性化”的居民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种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了的,拥有更高的“价值”的凝结的人类物质环境或物资财富的经济实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种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及场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中心。总之,城市是一种人类自身塑造的理想的、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结晶和通向更高文明层次的桥梁,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是现代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47.
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会产生许多的污泥,净化的污水和污泥的产量是成正比的。污泥当中含有许多有价值的营养元素,如何对这些污泥进行处理,成为现在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污泥处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
为研究云南城市道路扬尘PM2.5中重金属含量、来源和其健康风险,分别在昆明、保山、文山、昭通和玉溪这5个典型城市区域采集道路扬尘样品,使用颗粒物再悬浮技术将尘样悬浮并采集PM2.5,利用ICP-MS检测PM2.5中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和铅(Pb)等8种重金属.结果表明,5城市道路扬尘Cr、 Ni、 Cu、 Zn和Pb含量均严重超过云南土壤背景值;富集因子表明,云南5城市道路扬尘PM2.5中重金属多数表现为中度富集和强烈富集,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不同类型城市道路扬尘PM2.5中重金属均受土壤源和交通源影响;其余来源差异性较大:昆明受钢铁冶炼源影响、保山和玉溪受有色金属冶炼源影响、昭通受燃煤源影响.健康风险分析表明:昆明、玉溪和昭通的道路扬尘PM2.5中Cr、 Pb和As存在儿童非致癌风险,昆明市的Cr还存在终身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不锈钢在西太平洋海域深海环境中的腐蚀规律。方法 采用深海高效串型试验装置对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在西太平洋深海环境中进行深海实海腐蚀试验,分析不锈钢的腐蚀形貌、腐蚀速率和点蚀深度规律等,研究2种不锈钢在500、800、1 200、2 000 m海深下的腐蚀规律。结果 304不锈钢与316L不锈钢腐蚀质量损失主要由缝隙腐蚀引起,316L不锈钢的腐蚀程度总体上低于304不锈钢,304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低于0.4 mm/a,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低于0.25 μm/a。深海环境中,304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α-Fe2O3、γ-FeOOH、γ-Fe2O3,316L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α-FeOOH、γ-FeOOH、γ-Fe2O3。结论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在西太深海环境中使用过程中应避免缝隙的形成,降低其发生缝隙腐蚀和点蚀的概率。  相似文献   
50.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侧与需求端主体认知异位、场所服务能力存疑的问题,通过对公众应急避难选择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建构以场所安全性、识别度、可达性、熟悉度为指标准则,以场所内部设施齐备度、视线可及性、标识完备度、路径清晰度、宣传教育力度等10项具体内容为指标因子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对重庆市沙坪坝商圈地区的案例调查与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基于实证反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诊断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