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选取广州麓湖等16个典型站点,观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大气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PM10、PM2.5、SO2、NO2、O3年日均浓度分别达到75,56,57,53,44μg/m3.搜集国内PM10、PM2.5、SO2、NO2、O3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利用Meta分析方法获取我国人群大气污染物暴露对死亡健康结局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2006年大气污染物暴露浓度为基准,运用泊松回归模型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72.
分析山区乡村聚落与水土资源的耦合态势有助于辨析山区乡村的优势与特色,促进区域乡村振兴.以福州山区为例,综合运用GIS手段及空间耦合关联模型分析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土资源的耦合态势.结果表明,2015年福州山区共有乡村聚落斑块5232个,数量多、规模小,主要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下区域;乡村聚落整体呈现中心...  相似文献   
73.
珠三角秋季臭氧污染来源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秋季是珠三角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选取2004年秋季珠三角典型臭氧污染过程,运用臭氧来源解析技术等分析手段,研究珠三角臭氧污染特性,分析并量化各排放源区各类源对受体点的臭氧贡献。结果表明,东莞市对珠江口地区的臭氧峰值有重大贡献,下午2-3点东莞市前体物的臭氧贡献最大可达40ppb;而广州市区的前体物排放主要影响顺德区和南海区。在珠三角,排放源区一般对下风向40km范围内的地区臭氧贡献最大。秋季大多数情况下珠三角西部(江门东湖)臭氧受中部主要排放源区臭氧前体物排放与输送的影响很大,广州和佛山地区对江门东湖的臭氧峰值贡献达50ppb左右。交通尾气排放对珠三角各受体点的臭氧贡献最大,交通源对重污染区受体点臭氧的贡献最高可达40ppb~50ppb。  相似文献   
74.
分别在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E)和其参考区(S)采集了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等离子体电感耦合质谱(ICP-MS)检测了13种元素。结果表明,E地区大气TSP中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区,特别是污染元素Zn、Cu、Cd、Sn和Pb。E地区和S地区TSP中元素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TSP中地壳元素质量浓度夏季高于冬季,而污染元素冬季高于夏季。E地区和S地区TSP中Cu、Zn、Sn和Pb的富集因子(EF)100,E地区EF值高于对照区,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电子垃圾处理过程;而Mg、K、Ca、Ti、V、Mn、Fe、Co和Cd的EF值为1~10,说明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75.
典型污染时段鹤山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0月对广东鹤山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测得的VOCs总平均值为26.6×10-9,表现为烷烃>苯系物>烯烃;烯烃日间值变化幅度较大,在清晨达到最大值;苯系物与一次污染物CO的变化趋势十分接近;烷烃的峰值出现时间较苯系物有所提前,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表明观测点周边可能存在排放源;大气中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表现为苯系物>烯烃>烷烃;从物种来看,乙烯等10种物质对总OFP的贡献占到了80.4%;观测期间测得的OFP贡献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来源于石化源、油漆溶剂和汽油挥发源。  相似文献   
76.
利用2014年广东南岭背景站、天湖郊区站、磨碟沙城区站和受体区域桃源站SO2、NO2、PM10、O3、PM2.5与CO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环境大气污染特性。结果表明,4个站点的SO2、NO2、PM10与CO整体平均年均值较低,分别为14,28,59μg/m3和0.7 mg/m3;PM2.5整体平均值为36μg/m3,O3日最大8 h第90百分位数平均值为172μg/m3,二者高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磨碟沙城区站和桃源站的污染物日变化规律较为明显,NO2、PM10和PM2.5在早晚交通高峰或紧接其后的时段出现峰值区。南岭背景站PM2.5质量浓度日间略高于夜间;O3未呈典型单峰分布,而是维持在较平稳、较高浓度水平。周末与工作日O3平均值的相对高低多与NO2、PM10和PM2.5的情况相反。4个站点O3日最大8 h值第90百分位数均未达标;南岭背景站和天湖郊区站O3值尤高,除10月外,在1月或6月也易出现O3高值。区域性的O3污染控制亟须深化开展。  相似文献   
77.
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隐患治理年”,通过上上下下的努力,一大批重大隐患得到治理,有效地防范了事故的发生。而在治理隐患的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复杂的“隐患”,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8.
聚偏氟乙烯共混改性膜对Cu2+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热诱导聚合和相转移技术,制备了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改性膜,采用XPS、XRD、SEM和FTIR表征了PVDF改性膜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水溶液中Cu2 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VDF共混改性膜对Cu2 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的平均吸附能为8~16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G0<0、△H0>0、△S0>0,证实了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PVDF共混改性膜经吸附/脱附4次循环后,对模拟废水中Cu2 和城市污水中Cu2 的吸附量分别大于0.025 mg/cm2和0.015 mg/cm2,脱附率超过95%.PVDF共混改性膜具有优良的吸附/脱附性能、良好的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采用沉淀浮选法对矿山井下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铅、铜、锌等离子有很高的去除率,处理后的地下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回用要求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铅铜混合浮选精矿中,铅、铜品位分别达到30.2%和16.3%,具有极高的资源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80.
针对黄磷废水的两种处理工艺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 ,对不同规模的黄磷生产厂 ,可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 ,但最好是采用主动式黄磷废水处理工艺。主动式黄磷废水处理工艺能使黄磷废水经处理后达到GB8978 1996规定的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