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18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日益稀缺的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新时期,长江与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其农业生产须向高质量阶段迈进。在此背景下,考察并比较沿江与沿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对两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基于2000~201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混合距离函数模型,按照“用水理想值/实际值”的思路,测度农业用水效率,并从时空演变、地区差异等方面对两区域展开多层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除上海外,两区域其余省份效率提升明显,沿黄区域在2016年前明显低于沿江区域,2016年后,反超沿江区域。(2)两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形态发展虽在样本期初期差异较大,但在后期,具有较高相似性,均表现为主峰位置右移,出现左拖尾现象。(3)沿江区域内部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其空间效应并不明显;沿黄区域则呈“低-低、高-高”集聚现象,存在较强空间相关性。(4)两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地区差异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分别是沿江和沿黄区域差异的主要推动力量。据此,沿江区域各省份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的...  相似文献   
132.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体内可以富集高浓度的砷且不表现出受害症状,暗示蜈蚣草细胞具有较强的砷解毒机制.为探讨抗氧化系统在蜈蚣草砷解毒机制中的作用,测定了0、0.5、1和2mmol/L的砷酸盐[As(Ⅴ)]、亚砷酸盐[As(Ⅲ)]和二甲基胂酸盐(DMA)处理下蜈蚣草愈伤组织的丙二醛(Malonyldiadehyde,MDA)含量、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含量和酶类抗氧化物质的活性.结果表明,0.5mmol/L As(Ⅴ)和DMA就可以诱导氧化胁迫的产生,浓度越高胁迫程度也越严重.而1mmol/L的As(III)仍未使蜈蚣草愈伤组织产生氧化胁迫.在As(Ⅲ)处理下,酸溶性巯基含量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变,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增加.在As(Ⅴ)处理下,酸溶性巯基含量减少,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略有上升;CAT和POD活性先增加后减少.在DMA处理下,酸溶性巯基含量减少,叶绿素含量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CAT和POD活性先增加后减少.与As(Ⅴ)和DMA相比,As(Ⅲ)处理下高酸溶性巯基含量、高氧化酶活性和低MDA含量暗示As(Ⅲ)对蜈蚣草的毒性可能比As(Ⅴ)和DMA要小.这些结果表明,酸溶性巯基和酶类抗氧化物质(CAT和POD)在蜈蚣草细胞砷解毒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4参22  相似文献   
133.
为科学评估PM_(2.5)对生物体综合生物效应,研究建立了利用费氏弧菌检测PM_(2.5)水溶性提取液的毒性测试方法,确立了PM_(2.5)样品提取液发光细菌毒性测试实验质量控制办法。对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和沙尘污染过程的PM_(2.5)实样测试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期间的PM_(2.5)样品提取液发光抑制率值与微量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组分浓度显著相关;沙尘污染期间的PM_(2.5)样本提取液中地壳元素浓度和发光抑制率值显著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4.
常温低氨氮SBR亚硝化启动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不同接种污泥下,不同启动策略以及不同水质下SBR反应器亚硝化的启动.研究发现,控制低溶解氧(DO为0.30mg/L)条件,接种具有一定亚硝化效果的污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亚硝化的启动;而接种全程硝化污泥在29d(58个周期)的培养中都未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而通过高、低溶解氧交替培养的模式,接种全程硝化污泥的反应器也能在27d(54个周期)内达到60%以上的亚硝化率.接种全程硝化污泥,控制低溶解氧(DO为0.30mg/L),用不同C/N的水质驯化污泥.其中使用C/N为0.40~0.93的A/O生物除磷工艺二级出水作为进水的反应器在32个周期的培养中出水未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而使用C/N比在3.50~5.34范围内的小区化粪池水能实现亚硝化的快速启动.  相似文献   
135.
为改善泡沫灭火剂的高温稳定性和抗复燃性能,将石墨粉、膨润土和空心玻璃微珠按一定比例复配加入泡沫灭火剂中制备防灭火三相泡沫,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台架,研究其发泡、稳泡及油面热稳定性等主要性能,分析复配超细粉体对泡沫灭火剂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实验证明,复配粉体的加入可使泡沫灭火剂在高温下的稳定时间延长10倍以上,粉体颗粒会在泡沫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壳层,增强泡沫的隔热阻燃性能,石墨粉的存在使壳层更加致密且增强了泡沫的流动性,但会对泡沫的发泡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空心玻璃微珠和石墨粉的添加质量比为5∶2时,整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6.
正目前,随着新灾种、新事件的不断涌现,传统安全技术与工程已经不能满足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的需求,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安全技术、装备、产品以及服务,是避免国家、企业、家庭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危害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安全形势需要一个蓬勃发展的安全产业,发展安全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7.
采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法分析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若尔盖高原牧场地表水和大气湿沉降中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异构体含量的季节分布特征,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边远清洁地区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地表水中∑HCHs、∑DDTs、HCB、∑6PCBs平均浓度分别为0.90,1.36, 0.95,1.35ng/L.大气降水中OCPs和PCBs平均浓度分别为0.363,0.118ng/L,最大值出现在11月初冬的降雪样品中.异构体按平均浓度排序为HCB > PCB28 > p,p’-DDD > p,p’-DDE > α-HCH > γ-HCH.PCBs以PCB28和PCB52为主,除少量的PCB101外,其余高氯代PCB化合物都未在沉降样品中检出.∑HCHs、∑DDTs、∑PCBs的大气沉降通量分别为0.058~0.268,0.087~0.311,0.049~0.188ng/(m2·d).高海拔地区POPs大气沉降模式可分为“海拔梯度降水型”和“高原型”2类.类似于极地冷凝作用,高原型降雪中的POPs的沉积通量高于降雨沉降通量,但持久性较强的PCB138、PCB153和PCB180则缺失.这一结果验证了高空大气远程迁移和局地的高山冷凝效应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8.
耦合反硝化的CANON生物滤池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有机物对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的脱氮性能的影响,采用上向流火山岩填料反应器处理模拟废水,在反应器最优工况下实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结果表明,滤柱在氨氮浓度为200mg/L时的最优总氮去除率均值可达76.73%,总氮去除负荷为2.82kgN/(m3·d).C/N为0.2的有机物水平对反应器的脱氮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并可通过HRT的调节实现总氮去除率大于89%(理想条件下CANON的最大脱氮率).因此,通过控制C/N可以提升滤柱氮素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39.
本研究以微米零价铁(ZVI)为核心,对ZVI进行硫化改性和海藻酸钠(SA)负载,成功制备一种高效去除Cr(Ⅵ)的功能性材料(SZVI-SA).考察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螯合剂种类、质量分数、S/Fe等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采用SEM-EDS、TEM、XRD和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讨论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选择7%的Fe3+为海藻酸钠螯合剂,S/Fe=3.5、干燥温度70℃作为材料制备的较优条件;SZVI-SA对Cr(Ⅵ)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受Cr(Ⅵ)与SZVI-SA结合位点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表征结果表明,SZVI-SA有效成分为FeS,比表面积较大为97.83 m2·g-1,以微孔为主,孔隙较多.SZVI-SA对Cr(Ⅵ)的还原去除率可达92%,同时能有效地去除反应后溶液中的Cr(Ⅲ)和Fe(Ⅲ).SZVI-SA与Cr(Ⅵ)的反应机制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还原活性物质为Fe2+、S2-和S22-;反应后生成的Fe(Ⅲ)和Cr(Ⅲ)最终以Fe(OH)3、Cr(OH)3和Cr2O3的形式沉淀分离.  相似文献   
140.
基于实际工程通过控制有机负荷对不同配比鸡粪和玉米秸秆 (VS比分别为1:0、5:2、1:1)进行联合厌氧消化,分析了不同VS比变化对水解酶活性及微生物动态群落变化的影响,并确定了鸡粪秸秆联合厌氧消化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当VS比为1:1时,碳氮比 (C/N)为17,此时甲烷日产量峰值为31.46 L,累计产甲烷量为940.96 L,产甲烷效果最好,为最优配比;对比3组实验秸秆表面结构降解情况,C3 (VS比=1:1)组各水解酶活性均高于C1 (VS比=1:0)和C2 (VS比=5:2)组,且MegasphaeraBacteroides作为纤维素酶主要分泌菌属相对丰度较高,纤维素酶活性峰值达到258.94 U·mL-1,使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得到有效降解;秸秆含量增加提高了水解细菌多样性,降低了古菌多样性,Lactobacillus属于Bacteroidetes门,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在C2和C3组丰度较高,能够作为水解产酸阶段的优势菌属;C3组产甲烷古菌丰度变化较为稳定,在实验中期以食氢产甲烷菌为主,优势菌属主要有MethanosphaeraMethanobrevibacter,实验后期以食乙酸产甲烷菌为主,优势菌属主要为MethanosaetaMethanospirillumMethanoreg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