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31篇 |
综合类 | 122篇 |
基础理论 | 18篇 |
污染及防治 | 8篇 |
评价与监测 | 20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001-2005年空气中SO2、NO2、PM10、降尘等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并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城市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指出影响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防治或减轻乌鲁木齐市的空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53.
54.
中国煤矿灾害现状与减灾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煤矿灾害的现状与致灾特点,提出了煤矿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5.
56.
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桑树塔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将自建国前就陆续营造起来的26.7公顷灌木林全部砍伐,并翻成"耕地".毁林事件也曾遭到部分村民反对,但村支书说:他从乡里争取到了33.3公顷退耕还林项目,毁林再造林,就可领取项目补助.于是曾经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的近26.7公顷坡地,就变成等待"还林"的耕地. 相似文献
57.
58.
外源亚精胺缓解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Cr6+毒害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 胁迫下,荇菜叶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O2^-产生速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外施亚精胺后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Cr^6 处理下,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Cr^6 浓度为1mg/L时达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外施亚精胺(Spd)可显著提高二者的含量,延缓它们的下降速度.(2)单一Cr^6 处理下,SOD、POD、CAT活性分别在2、4、2mg/L Cr^6 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外施亚精胺可提高这三种保护酶的活性,使其上升或稳定时期变长,从而降低O2^-等活性氧的产生速率.由此可见外源亚精胺可缓解Cr^6 对荇菜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59.
塔河下游胡杨和红柳自然恢复的土壤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中段,随塔里木河下游应急放水,河滩地的胡杨和红柳种子出苗与根系吸水后重新发芽生长等自然恢复措施的同时,分析了河床自然淹水条件下林灌草甸土的水分,盐分和肥力变化状况及其对胡杨和红柳乔灌木植被种子出苗和地下水位的升高对升灌木根系重新发芽生长的效果。根据对塔河下游定点观测取样分析结果来看,淹水林灌草甸土不但是自然恢复保护塔河下游绿色走廓的根本基础,而且是恢复与保护绿色走廓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0.
乌鲁木齐城市灾害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三面环山 ,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生态环境脆弱 ,是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乌鲁木齐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灾害发生 ,特别是人为灾害———环境污染。近年来 ,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和社会发展 ,生命线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人为灾害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 ,城市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和破坏性也在大幅增加。因此 ,研究如何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城市和环境的破坏 ,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