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采用Fe(NO3)3催化乙酸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水解反应的效率,考察了乙酸初始质量分数和预处理时间对玉米秸秆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Fe(NO3)3可有效提高乙酸预处理秸秆的水解率。当使用0.05 mol/L Fe(NO3)3催化5%乙酸预处理秸秆15min时,与单独乙酸预处理玉米秸秆相比,水解液中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10%、250%和10%,同时秸秆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率分别提高了49%和14%;与单独0.05 mol/L Fe(NO3)3预处理玉米秸秆相比,水解液中相应的各单糖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31%、68%和61%。随乙酸初始质量分数增加,水解反应中各产物的质量浓度均逐渐增加。乙酸初始质量分数从1%增加到5%,水解玉米秸秆15 min时,水解液中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从8.67 g/L、11.68 g/L和3.19 g/L升高到11.86 g/L、13.78 g/L和3.23 g/L。延长预处理时间有利于秸秆的水解反应,但太长会导致玉米秸杆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率增加变缓。当采用0.05 mol/L Fe(NO3)3催化5%乙酸时,预处理时间从15 min延长到60 min,半纤维素的水解率从74.7%逐渐升高到92.9%,而纤维素的水解率没有变化,稳定在26%。  相似文献   
202.
随着对碳气溶胶吸光性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吸光有机碳——BrC(brown carbon,棕色碳)的吸光问题成为继BC(black carbon,黑碳)之后国际大气环境领域的新热点. 基于已有的研究报道,将BrC大体分为焦油类物质、类腐殖质(HULIS)和其他吸光性有机气溶胶三大类,其来源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2种. 由于BrC缺少BC所具有的类石墨烯结构,致使颗粒间较为分散,加之含氧官能团比重较高,因而在水及有机溶剂中均有较强的可溶性. BrC的光学性质通常借助AAE(ngstrm吸收波长指数)、MAE(质量吸收效率)、RI(折射率)及SSA(单次散射反照率)来表示,其中由于BrC分子结构中缺少sp2杂化成分,形成了区别于BC的典型特征,即AAE>1(而对于BC,其AAE=1)). 虽然已有借助于光学法、热光法、化学法和质谱法进行BrC测定的报道,但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测定方法和参考物质,测定结果实际依赖于选定的测定方式. 在排放估算研究方面,BrC远落后于BC,致使有些排放估算方法多以相伴的BC排放量作为参照. 建议今后对BrC研究应主要面向气候影响、生成机理、测定方法、排放因子与控制策略等领域来展开.   相似文献   
20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评分方式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分析表明:现有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为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确定评价指标、用AHP确定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合成方法由线性求和向加乘混合发展、评价结果都采用分级制以确定建筑实现绿色的程度。最后指出了当前绿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两点不足:评价结果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重视技术的应用,忽视实际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4.
为探究长荡湖入湖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在综合考虑主要入湖河流和污染源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分析入湖河流中溶解氧(DO)、pH、氮磷比(TN/TP)、水温(WT)、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共7个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Circos、ANOSIM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及微生物群落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类型的长荡湖入湖河流中优势菌门、菌属种类相似,但相对丰度却有所差别。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属包含hgcIclade、 CL500-29marinegroup、 Acinetobacter、Comamonadaceae-Unclassified和Hydrogenophaga。ANOSIM分析表明长荡湖入湖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污染源类型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pH、TP与长荡湖入湖河流的优势菌门呈显著相关(P<0.05);DO、...  相似文献   
205.
煤燃烧过程中5种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一维炉燃烧模拟实验,研究了褐煤、肥煤、无烟煤及其燃烧产物中As,Cr,Pb,Cd,Hg的含量和分布;计算了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飞灰和底灰对煤的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以及飞灰对底灰的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详细探讨了3种煤在不同燃烧过程中5种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行为.结果表明,5种元素在各燃烧产物中都有一定含量的分布,只是各元素在不同燃烧过程中所呈现的集散规律不同,说明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行为不仅与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状态有直接关系,还受煤燃烧方式、炉温、气氛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6.
污水短程脱氮工艺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主要由厌氧-好氧-缺氧构成的短程脱氮工艺,进行了常温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分析了DO、游离氨(FA)等因素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DO是影响短程硝化的主要因素,控制好氧1区的DO在1.5~2.5mg/L、好氧2区的DO在0.5~1.0mg/L,可以实现稳定的亚硝酸盐的积累,氨氮去除率达到90%.对氨氧化菌(AOB)进行T-RFLP群落分析表明,该工艺运行中的AOB优势菌种为Nitrosomonas oligotropha culster.  相似文献   
207.
水资源、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被称为“水-能源-粮食”纽带。中国水资源、能源和粮食(耕地)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影响资源流动效率。随着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管理方式亟需从“单资源”规划向“多资源”协同转变,因此,开展“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评估对推动多资源协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共生理论,构建“水-能源-粮食”系统共生架构,提出区域“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概念,将“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性分解为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基于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适配性评估指标体系,对2000—2016年我国区域“水-能源-粮食”系统适配性进行综合评估。研究表明:①可持续性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影响最大,协调性是适配性提升的短板,稳定性是适配性的重要基础。②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整体适配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稳定性指数小幅波动,趋于平稳。③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适配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东北、东部地区的适配性水平相对较高,主要呈上升趋势;中部、西部地区的适配性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呈下降趋势。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水资源、能源、农业、土地等多部门协同,增加科技、水利、能源等方面投资力度,协调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关系,提高水资源、能源和粮食系统之间转化效率。②引导自然资源从富集区域向匮乏区域流动,引导高端产业、先进技术和投资等社会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自然资源富集区域转移,缓解资源匮乏区供需矛盾,提高资源附加值,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8.
为了解决化工园区危化品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了化工“园区间”与“园区内”2种空间尺度下危化品运输的影响因素差异性,提出以最小化运输阻抗、最小化运输风险和最小化风险敏感度为优化目标的不同空间尺度下危化品运输路径优化模型。通过目标量化确定每条路径上的目标值,将标准化后的目标值引入到Dijkstra算法和集成目标函数最优折衷路径的扩展标号法中,对危化品运输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危化品运输最优路径不同,应根据危化品运输的实际情况对运输路径进行选择。最后,以平顶山某化工园区的抽象路网为例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9.
为方便地表水中总微囊藻毒素(TMCs)的预警监测,探究提取MC-LR、MC-RR、MC-YR的不同快速前处理方法,建立同时测定3种TMCs的煮沸-过滤-UPLC-MS/MS法.该方法在0.006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6μg/L~0.010μg/L,实际水样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  相似文献   
210.
支兵发 《灾害学》2008,23(2):59-64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需从评价区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特点、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系统分析人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可行的评价方法,应用包括GIS、RS在内的评价技术与工作平台,重视评价过程分析并强调评价结果的检验。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为例,从区域生态适宜性与人居适宜性角度分别进行基于GIS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的评价结果,达到了为农林业优势发展空间的选择、泛都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确定提供宏观依据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