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322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1.
遥感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遥感数据分析反演,测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草地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量等重要生态系统参数,进而计算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及水源涵养、土壤侵蚀损失量,再通过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等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从以上5个方面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破坏损失为1...  相似文献   
712.
黄河中游(渭南-郑州段)全/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分布及通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收集黄河中游(渭南—郑州段)表层水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的方法分析了水相和颗粒相中的28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结果表明,水相和颗粒相中Σ28PFASs的含量分别为18.4~56.9 ng·L~(-1)和26.8~164ng·g~(-1)(以干重计).水相和颗粒相中以全氟己酸(PFHx A)为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含量的27%和16%,且3H-全氟-3-(3-甲氧基丙氧基)丙酸(ADONA)、氯代多氟醚基磺酸(6∶2和8∶2 Cl-PFESA)在颗粒相均有检出,表明PFASs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渐增多.PFASs在水相-颗粒相中的lg Kd变化范围为2.95±0.553(PFPe A)~3.85±0.237(8∶2 FTUCA),颗粒物吸附氟调聚羧酸(FTCAs)和不饱和氟调聚羧酸(FTUCAs)的能力随碳链长度的增长而增加,全氟烷基磺酸(PFSAs)较全氟烷基羧酸(PFCAs)更容易被颗粒物吸附.黄河郑州—渭南段PFASs的通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表明该河段接纳了来自上游及支流的污染输入.此外,结果表明水相中的PFASs通量大于颗粒相.  相似文献   
713.
研究了厌氧反硝化产甲烷体系中,典型含氮杂环化合物喹啉、吲哚作为共基质碳源,厌氧生物对二者的降解特性,及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基质条件下,喹啉的存在对吲哚的生物降解有抑制作用,且抑制随喹啉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吲哚的存在对喹啉的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但吲哚浓度过高(150mg/L)抑制了喹啉的降解;喹啉、吲哚共基质时,二者的降解都遵循零级反应动力学;通过GC-MS分析,喹啉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分别为2(1H)喹诺酮与8-羟基-2(1H)喹诺酮;吲哚的主要代谢产物为2-吲哚酮与靛红;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共基质体系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发现厌氧功能菌群得到富集,细菌菌门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菌纲以Gammaproteobacteria和Betaproteobacteria为主,菌属以Acinetobacter,Candidimonas,Azospira,和Desulfomicrobium为主.  相似文献   
714.
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系统对大气中11种氢氟碳化物(HFCs)开展在线观测研究.2018年1~12月,HFC-23、HFC-32、HFC-125、HFC-134a、HFC-143a、HFC-152a、HFC-227ea、HFC-236fa、HFC-245fa、HFC-365mfc、HFC-4310mee本底数据浓度分别为:(31.9±0.4)×10-12、(22.1±1.7)×10-12、(29.3±1.3)×10-12、(110.2±2.4)×10-12、(24.0±0.3)×10-12、(10.3±0.7)×10-12、(1.59±0.04)×10-12、(0.19±0.01)×10-12、(3.30±0.08)×10-12、(1.27±0.03)×10-12、(0.28±0.01)×10-12;本底数据出现频率分别为:34.5%、23.4%、22.5%、24.6%、24.5%、42.5%、24.3%、46.4%、38.3%、68.1%、77.9%;非本底数据浓度分别为:(39.2±11.1)×10-12、(47.7±21.8)×10-12、(38.6±8.7)×10-12、(137.3±15.7)×10-12、(26.1±2.2)×10-12、(15.9±7.0)×10-12、(2.77±1.11)×10-12、(0.25±0.06)×10-12、(4.10±0.97)×10-12、(1.34±0.06)×10-12、(0.30±0.01)×10-12.HFC-32、HFC-125、HFC-134a、HFC-143a、HFC-227ea本底浓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分别为:4.4×10-12,3.8×10-12,7.3×10-12,1.0×10-12,0.14×10-12a-1,而HFC-152a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以CO为示踪物利用示踪物比值相关法估算了HFC-23、HFC-32、HFC-125、HFC-143a、HFC-152a、HFC-236fa、HFC-245fa排放量,分别为6.4,17,14,27,4.0,0.10,1.3kt/a.  相似文献   
715.
于2014年春季使用Tedlar气袋采集南京市典型交通区与背景区的大气样品,参照美国EPA TO-15方法共检出30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研究了典型区域的VOCs污染特征与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交通区ρ(VOCs)范围为122.58!236.97μg·m-3,平均值为(149.31±36.70)μg·m-3;背景区ρ(VOCs)范围为27.24!54.68μg·m-3,平均值为(43.29±10.53)μg·m-3。从污染物类型来看,烯烃、芳烃、卤代烃和酯类化合物是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交通区空气中VOCs以苯系物为主,质量浓度范围为18.72!41.28μg·m-3,平均值为(25.39±7.63)μg·m-3,苯系物浓度日变化高峰出现在9:00、12:00和18:00,与道路车流量密切相关;而背景区苯系物浓度偏低,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交通区苯系物各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4-乙基甲苯、1,3,5-三甲苯和1,2,4-三甲苯是主要的贡献因子,汽车尾气是交通区苯系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16.
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灰霾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研究综述了我国大气VOCs的源与汇、监测技术和污染特征。首先概述了大气VOCs的源与汇,内容包括我国VOCs的自然源、人为源及主要的去除途径。然后讨论了国内外VOCs的监测技术,分析总结了我国现有的相关环境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重点对我国近几年典型城市大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对比,从检出VOCs种类、浓度释放水平和释放来源方面分析了各地区VOCs的污染水平,为大气环境的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在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17.
于2015年1月至11月在广州利用大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利用热光反射法(TOR)测定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结果表明,广州ρ(PM_(2.5))年均值为(69.5±35.6)μg·m~(-3),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_(2.5)年均质量浓度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的2.0倍,表明广州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严重。OC、EC和总碳气溶胶(TCA)的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31±4.53)、(3.56±2.72)和(16.85±9.60)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3.2%、5.9%和27.0%,表明含碳组分是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OC和EC浓度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性,OC浓度在冬季最高,而EC浓度在秋季最高。OC和EC的相关性弱和比值高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二次有机碳(SOC)污染最严重,其平均质量浓度为6.9μg·m~(-3),占OC质量浓度的62.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广州PM_(2.5)中碳组分来源较复杂,主要包括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夏季碳组分的主导污染来源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而秋季碳组分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718.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是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政策制定、技术规范、制度试点、能力建设和管理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现状。指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存在各部门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认识偏差,部门职责不清晰,管理需求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责与需求制定相关工作办法,开展试点探索,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法律;厘清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在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需求,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从机构设置、技术队伍培训、合作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升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719.
将两性(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修饰磁化炭分别以质量分数0、1%和2%加入嘉陵江流域(川渝段)内苍溪(CX)、南部(NB)、嘉陵(JL)和合川(HC)沿岸土中,考察各混合土样对Cu2+的等温吸附和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混合土样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58.36 mmol/kg~366.85 mmol/kg,添加等量两性磁...  相似文献   
7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