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44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61.
铁屑法处理含染料废水中铁屑表面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灿  施汉昌 《环境化学》2004,23(1):90-95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铁屑法处理含染料废水中铁屑反应前后的表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屑表面主要由Fe,C,O,S,Si以及其它构成铸铁的微量元素等组成.铁屑表面快速氧化是染料脱色的关键和前提步骤,铁屑表面铁的羟基氧化物增多是铁屑失活的重要原因.超声方法是铁屑再生方法之一,铸铁中的硫有助于染料脱色.  相似文献   
362.
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晓莹  施汉昌  全向春  呼丽娟 《环境科学》2008,29(10):2809-2814
以4株小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粘附率密切相关.当接触时间较短时(<14 h),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系统中菌种粘附量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某一临界值,当菌种的疏水率低于该值时,菌种粘附量相近,当菌种的疏水率高于该值时,粘附量明显增高,菌种可以迅速粘附到活性污泥中;而当接触时间足够长时(≥38 h),接触时间则成为系统中菌种粘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预接触,外投高效菌被系统完全吸附后,营养物质的投加或供氧方式的改变均不会引起被吸附菌种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363.
如何提高分光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光光度测定中,从采样、预处理、溶液配制与稀释、回归方程制作、数据计算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有效数字的位数是否满足要求,其对分析结果准确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最大吸收波长的扫描、溶液稀释方式、仪器空白值的扣除等操作环节对分析结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64.
海洋面积占据了地球面积的大半,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其中蕴含的大量资源是吸引人类探索海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海岸线绵长,在对海洋的资源探索上有着地理优势,故而我国的海洋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深入,在海洋资源不断被挖掘利用,海洋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365.
开阳磷矿大规模采选矿活动对洋水河造成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为了解其污染状况,分析了洋水河水体中重金属Cd、U、Cu、Pb、Cr、Zn和类金属As等7种元素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并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洋水河河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均低于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质标准,沉积物中Cd、As和Zn的平均含量为1.27、50.28、151μg/g,分别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6.05、3.14、2.26倍,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约9.07、5.53、2.89倍,其余元素均低于或接近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洋水河沉积物已不同程度受到Cd、As和Zn的污染;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d为中度污染,As属于轻度污染,其余元素均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单个重金属元素Cd的生态危害指数最大,其次是As,其余4种重金属均属于轻微生态风险,危害性小,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达到中等以上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36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综述了90年代以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包括:酚类(苯酚、氯代酚、甲酚、硝基酚等),芳香烃类(单环芳烃、多环芳烃、杂环芳烃)及其他化合物(酰胺类、氰、农药、杀虫剂、合成洗涤剂等)。并对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67.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建立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湿地景观数据库。运用湿地景观动态变化指数、强度指数及多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10a来汉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趋向性。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汉江流域湖泊、河流、水田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前5a(2000~2005年)湿地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后5a(2005~2010年)。空间趋向性以湿地景观内部转变和湿地向其他用地转移为主要特征,内部转变以水田与水库坑塘间的转变为主,在空间上呈现3种趋向特征:湖泊周围[0-12]km两者之间转化强度随距离拉大而增大;河流周围两者转变趋势明显,在[4-6] km变化尤为突出;交通用地附近[0-4] km水田与水库坑塘间转变强度高。水田、湖泊和水库坑塘湿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是引起区域湿地面积萎缩的重要原因,10a间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总量约为470.43 km2,占湿地变化总量的22.55%。  相似文献   
368.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强化纳米零价铁(nZVI)活化过硫酸钠(PS)降解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1,2-DCA).通过分析1,2-DCA比降解率(Sq)、矿化度、1,2-DCA降解动力学及游离Fe2+和 Fe3+质量浓度变化规律,阐明了 EDTA强化效果及作用机制;考察了 EDTA投加量、pH、阴阳离子对EDT...  相似文献   
369.
本文对处于元素地球化学高背景值,地理位置特殊的铅锌冶炼区进行研究。选取四川省某铅锌冶炼区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和大气降尘中的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改进的BCR形态提取法进行形态提取,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对土壤重金属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除Cr、Cu和Ni外,其余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参比值;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平均值是土壤平均值的几倍至几十倍。土壤与大气降尘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值主要分布在铅锌冶炼厂周边,受工业活动影响大。As、Cu、Ni和Pb在土壤中以残渣态为主,稳定性好;Cd以酸可提取态为主,稳定性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发现,研究区整体处于很强风险等级,Cd和Hg是主要贡献因子,分别达到了极强风险和很强风险等级。相关性分析、PCA和PMF源解析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受铅锌冶炼工业源、煤燃烧源、自然来源和其它来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70.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对于我国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长江上游水文的周期和突变规律,可以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长江上游清溪场水文站的水位资料进行插补延长,然后用小波分析方法和Mann-Kendall方法对三峡大坝蓄水前的1890~2002年旱季1~3月份和雨季6~8月份的水位序列的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1)旱季水位在1890~ 1940年偏高,1940~2002年偏低;雨季水位在1965年以后持续偏低.(2)清溪场水文站旱季的水位存在5~8年的年际变化主周期,其中1900~1950年间5~8年的周期变化是显著的;清溪场水文站雨季水位的主周期为35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1940~1960年存在8年左右的年际变化显著周期.(3)旱季水位在1933年发生突变,1933年以后水位由高向低转变,1940年以后水位持续偏低;雨季水位在1957年以后水位由高变低,1965年水位下降趋势加大,到1993年雨季水位显著降低,1997年以后雨季水位有升高的趋势.(4)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与清溪场水位变化趋势相一致,明清小冰期东亚夏季风偏弱长江上游气候偏湿润水位整体较高,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全球气候相对变暖而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雨带偏北,长江上游气候转而偏干水位整体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