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458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基于化工发展胁迫的连云港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生态风险预警为目的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工作,可以为政府实现有效的生态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构建了包括化工风险压力指数、区域环境状态指数、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指数的区域化工生态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生态风险状态以及趋势预警的具体方法.并据此对连云港地区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及状态预警.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多数镇化工总体而言风险不大,处于无警和轻警状态,分别占总数的11.1%和71.4%;中警状态占15.9%,包括人口稠密的连云港市区,云台乡和花果山等自然保护区以及灌河入海口;堆沟港镇属于重警区域,占总数的0.02%;无巨警区域.  相似文献   
112.
铜绿假单胞菌对铜和铅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Cu和P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对Cu~(2+)的吸附率低于Pb~(2+).对于单一重金属体系,吸附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平稳变化,2 h达到稳定.吸附率随投菌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稳.对于Cu~(2+),投菌量为1 g·L~(-1)时吸附率达到稳定,而Pb~(2+)的吸附效果达到平稳时的投菌量为0.5 g·L~(-1).单位质量菌体对Cu~(2+)、Pb~(2+)的吸附量随投菌量的增加而下降.pH为3时,菌体的吸附效果较差,当pH为5~8时,2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较高.对于活菌,Pb~(2+)对菌体吸附Cu~(2+)有抑制作用,而Cu~(2+)对菌体吸附Pb~(2+)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失活菌,P.aeruginosa吸附Pb~(2+)和Cu~(2+)的效果均随共存重金属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Cu~(2+)对Pb~(2+)的影响比Pb~(2+)对Cu~(2+)的影响更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吸附后的菌体较吸附前聚集性更好.总体而言,P.aeruginosa能对水体中共存的Cu~(2+)和Pb~(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13.
目前,新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按照新厂新办法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一般不配备专业的机组检修队伍和相应检修人员,机组的大修项目主要依靠外包、外委来完成。大修期间,交叉作业、高空作业、特种作业、有毒有害作业等危险因素比较多,施工单位多,协调工作量大,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可以说,大修的安全管理体现了一个企业整体安全管理的水平。嘉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结合目前开展的贯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在大修中充分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4.
油泥处理场站主要用于处理油田产生的罐底泥、浮选渣和含油泥沙等,是油田污染物最集中的处理场所之一。文章选取某油田具有代表性的5个油泥处理场站,对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等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所有监测指标均未超标,且监测结果远低于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表1中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及管制值限值要求;同时采用内梅罗方法对土壤污染状况开展评价,最后提出了油田油泥处理场站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5.
生产烯丙基正丁基醚时,产生含正丁醇、烯丙醇的废水。烯丙醇半致死量(LD_(50))为50—99毫克/公斤,属于“中毒”物质,但已接近“高毒”范围,水中最大允许量为3ppm,空气中含0.012毫克/升时即可对人眼睛引起刺激。正丁醇虽属“低毒”物质,但其对排放废水中的COD值有影响。因此,为了对正丁醇、烯丙醇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测定了8种活性炭对正丁醇、烯丙醇废水的静态吸附等温线,作为处理工业废水时的设计参考数据。 1.吸附等温方程式对于废水中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一  相似文献   
116.
为解决天然沸石去除废水中Se(Ⅳ)能力低的问题,采用氯化铁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制备表面负载氧化铁的改性沸石,即氧化铁改性沸石,并将其应用于去除水体中Se(Ⅳ).首先对比天然沸石和氧化铁改性沸石的结构特征,研究二者对Se(Ⅳ)溶液的吸附特性,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图谱(XRD)、扫描电镜(SEM)和氮气吸附孔径分布测试(BET)对二者进行表征;其次进行吸附试验,考虑接触时间、pH、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溶液反应浓度的影响,并通过天然沸石和氧化铁改性沸石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对吸附的机理进行阐述.结果表明:①氧化铁改性沸石表面形成细碎的球状颗粒,分布在沸石的表面.②氧化铁改性沸石能够高效地吸附水体中的Se(Ⅳ),且在pH为3时吸附效率最高,其对Se(Ⅳ)溶液的去除率最高达97.7%,其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6.901 mg/g.③氧化铁改性沸石对Se(Ⅳ)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④添加负载Se(Ⅳ)后的氧化铁改性沸石土壤均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研究显示,氧化铁改性沸石吸附Se(Ⅳ)的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天然沸石的吸附效果,且吸附Se(Ⅳ)废水后的废弃氧化铁改性沸石还可应用于土壤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17.
北京一次严重雾霾过程气溶胶光学特性与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区2013年10月2~7日一次严重雾霾过程中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开展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雾霾过程的影响,并结合HYSPLIT模型分析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在污染天气中气溶胶光学厚度、?ngström波长指数、细模态体积尺度谱峰值浓度远高于清洁天.10月5日雾霾最为严重,440nm波长处气溶胶光学厚度高达3.89.在雾霾发生前后,单次散射反照率日均值随波长增大而增大,而在10月5日,单次散射反照率值随波长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675nm波长处达到最大值0.965.雾霾过程中大气气溶胶以强散射型细粒子为主,人为因素贡献较大,且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8.
活性炭过滤是饮用水深度处理的重要工艺,其中滤速、炭层高度、温度和炭龄是影响活性炭滤池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 以丹江口水库水为处理对象,以混凝-沉淀-砂滤出水作为炭滤池进水,以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2011年4月—2013年5月取自北京某水厂的新炭、1年炭、3年炭和5年炭(2011年5月时炭龄)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随着滤速的增大,有机物去除率降低;活性炭炭柱滤速为8 m/h时,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41.9%和41.2%,能够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UV254去除率随总炭层高度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炭层高度的增加,单位高度活性炭滤料对UV254的去除率降低.夏季高温期,1年炭对高锰酸盐指数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4.2%~57.4%和38.5%~53.1%,高于其在冬季低温期的去除率(38.9%~51.1%和31.7%~45.5%). 活性炭在使用初期,主要依靠吸附作用去除有机物;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活性炭的生物载体作用日益明显,生物作用占主导地位,炭龄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变小,不同炭龄活性炭的处理效果差异不大,可适当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年限,降低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通过对锅炉的整个运行过程的检验,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术。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了工业锅炉在节能减排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节能减排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20.
阚慧  孙翔  肖芸  朱晓东  赵德华 《环境工程》2014,32(1):97-101
基于高温好氧堆肥工艺,从收运、前处理、堆肥、后处理和产品施用等环节全面分析餐厨垃圾肥料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废水、盐分、油脂等污染,分析潜在的污染源强,提出控制方法并给出了控制效果。该研究结论是目前国家《餐厨和厨余垃圾肥料化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研编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