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33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产物为原料,研究了罗氏真养菌(Ralstonia eutropha)H16在水解酸化液中的生长规律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积累特性,同时分析了H16对水解酸化液中各种有机酸组分的利用规律. 结果表明,以剩余污泥52℃中温水解酸化48h的水解酸化液为培养基,在HAc水解酸化液(C/N/P=100/10/1, TOC=2881mg/L,乙酸占总有机酸含量36.1%)中,H16最先利用乙酸和正丁酸来进行自身的生长和PHAs的合成,合成的主要产物是聚羟基丁酸酯(PHB);随后开始利用丙酸和正戊酸,在此过程中聚羟基戊酸酯(PHV)的含量也逐步上升,菌体量同步增长, H16在40h左右处于平稳期,并且达到最大积累率为12.51%(占菌体干重);最后利用的是异丁酸和异戊酸,但是此时H16已经进入衰亡期,菌体量和PHAs合成率都在下降.当以HVa水解酸化液(C/N/P=100/10/1, TOC=2358mg/L,异戊酸占总有机酸含量29.0%)为培养基时, H16在18h达到生长的峰值,24h达到PHAs合成率的最大值为32.14%(占菌体干重),PHV为PHAs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52.
如何提高分光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光光度测定中,从采样、预处理、溶液配制与稀释、回归方程制作、数据计算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有效数字的位数是否满足要求,其对分析结果准确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最大吸收波长的扫描、溶液稀释方式、仪器空白值的扣除等操作环节对分析结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53.
2-氯苯甲酸的生物降解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UASB与完全混合反应器对2-氯苯甲酸(2-CBA)在厌氧、好氧条件下的降解进行了小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经过驯化的污泥对2-氯苯甲酸去除率达80%以上,在与葡萄糖共基质的条件下2-氯苯甲酸的降解受到抑制;而在厌氧条件下,2-氯苯甲酸很难降解,且投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2-氯苯甲酸的生物可降解性没有明显改善,其去除率均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354.
不同原料的生物质炭DOM含量和组分存在差异,选取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大豆秸秆(SS)、油菜秸秆(YS)、花生壳(PH)、松木屑(PW)和竹粉(BS)7种生物质原料在450 ℃下制备的生物质炭,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荧光光谱(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对生物质炭中DOM的光谱特征和荧光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本类生物质炭的DOM含量较秸秆类生物质炭低,分子量较高.从生物质炭DOM中鉴定分离可见区类富里酸组分(C1)、较短波长类腐殖酸组分(C2)、较长波长类腐殖酸组分(C3)和类蛋白质组分(C4)等4种组分.不同原料生物质炭DOM各组分的最大荧光强度(Fmax)值表现为C1 > C2 > C3 、C4,秸秆类炭DOM各组分的Fmax值显著高于木本类.生物质炭DOM中以C1组分占主导地位,占比达48.87% ~ 79.97%.C2、C3组分在YSB、SSB-DOM中占比最高,分别达32.71%和23.25% ,仅在YSB和PHB-DOM中发现少量C4组分.木本类原料的有机和无机矿物含量远低于秸秆类,原料中纤维素含量与生物质炭DOM总量及其C3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Ca含量与生物质炭的DOM含量及其Fmax值和C3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生物质原料的组成对生物质炭DOM组成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全面评估不同原料生物质炭DOM的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5.
质粒pT7降解三氯苯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以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T7中提取到一个降解质粒,为研究该质粒的降解功能,将其转化到E.coli JM109中,转化子获得了降解1,2,4-三氯苯的能力.采用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到转化子E.coli JM109(含质粒pT7)降解1,2,4-三氯苯过程中的部分中间产物分别为2,3,5-三氯-2,4-己二烯二酸、2,5-二氯-2,4-二烯-1,4-内酯-己酸、2,5-二氯-4-氧代-2-烯己二酸;在转化子中分别检测了三氯苯双加氧酶、脱氢酶、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356.
不同光强下光催化降解对氯苯甲酸钠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对氯苯甲酸钠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对氯苯甲酸钠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可以用Langmuir-Hinshelwood模式来描述,但其中的动力学参数与光强有关.速率常数kr随入射光强的升高而增加,而表观吸附常数Ks却随入射光强的升高而降低.krKs-1近似与光强呈幂函数的关系.说明提高光强虽然可以增加光催化降解速率但会降低其能量利用效率,如何使用低光强照射可能是提高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能量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57.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化学消毒器对不同含盐量的配水进行了系统的消毒试验,从而得到了用电化学法消毒的杀菌率与操作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电化学消毒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结果表明,电化学消毒器的杀菌率随电流、停留时间和盐度的增加而提高.在盐度为3%(NaCl质量分数),停留时间为5.0 s时,杀菌率可达到99.464%,此时处理每立方米水用电量仅为0.003 kW·h;在盐度为0、停留时间为10.0 s时,杀菌率可达到90%,此时处理每立方米水用电量为0.010 7 kW·h.研究表明,电化学消毒器的消毒效果良好,耗电量很低.  相似文献   
358.
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对于我国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长江上游水文的周期和突变规律,可以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长江上游清溪场水文站的水位资料进行插补延长,然后用小波分析方法和Mann-Kendall方法对三峡大坝蓄水前的1890~2002年旱季1~3月份和雨季6~8月份的水位序列的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1)旱季水位在1890~ 1940年偏高,1940~2002年偏低;雨季水位在1965年以后持续偏低.(2)清溪场水文站旱季的水位存在5~8年的年际变化主周期,其中1900~1950年间5~8年的周期变化是显著的;清溪场水文站雨季水位的主周期为35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1940~1960年存在8年左右的年际变化显著周期.(3)旱季水位在1933年发生突变,1933年以后水位由高向低转变,1940年以后水位持续偏低;雨季水位在1957年以后水位由高变低,1965年水位下降趋势加大,到1993年雨季水位显著降低,1997年以后雨季水位有升高的趋势.(4)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与清溪场水位变化趋势相一致,明清小冰期东亚夏季风偏弱长江上游气候偏湿润水位整体较高,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全球气候相对变暖而东亚夏季风偏强,导致雨带偏北,长江上游气候转而偏干水位整体偏低.  相似文献   
359.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建立汉江流域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湿地景观数据库。运用湿地景观动态变化指数、强度指数及多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10a来汉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趋向性。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汉江流域湖泊、河流、水田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前5a(2000~2005年)湿地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后5a(2005~2010年)。空间趋向性以湿地景观内部转变和湿地向其他用地转移为主要特征,内部转变以水田与水库坑塘间的转变为主,在空间上呈现3种趋向特征:湖泊周围[0-12]km两者之间转化强度随距离拉大而增大;河流周围两者转变趋势明显,在[4-6] km变化尤为突出;交通用地附近[0-4] km水田与水库坑塘间转变强度高。水田、湖泊和水库坑塘湿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是引起区域湿地面积萎缩的重要原因,10a间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总量约为470.43 km2,占湿地变化总量的22.55%。  相似文献   
360.
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压生化法与其他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耐冲击能力强、投资低、操作参数仪表控制、剩余污泥量少等优点。探讨了在加压曝气条件下处理印染废水的生化反应机理.测定其动力学参数.建立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生物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印染废水的加压生化处理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与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