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安全科学   102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410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81.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对MFC的产电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从稳定运行了210d,以200mg·mL-1喹啉为燃料的MFC阳极室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命名为Q1,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DSM50332T的同源性为96.9%,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循环伏安法及构建纯菌MFC方法的测定结果均表明Q1具电化学活性.菌株Q1能利用单一喹啉或喹啉和葡萄糖混合燃料产电.在本试验所用浓度范围内,增加葡萄糖浓度,菌株Q1对应的最高输出电压增加,增加喹啉浓度菌株Q1的产电性能则降低,研究表明,菌株Q1库仑量和库仑效率达到最高时(分别为18.65C和36.56%),存在一个最佳喹啉与葡萄糖浓度比1∶3.在MFC中喹啉的降解效果优于普通厌氧培养,葡萄糖对菌株Q1降解喹啉有促进作用,以喹啉和葡萄糖为混合燃料24h对喹啉的去除率达99.53%,优于以单一喹啉为燃料的情况.循环伏安法和不同更换基质方式试验表明,附着在电极上的菌株Q1对产电起主要作用,Q1的溶解态代谢产物对产电过程起电子介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2.
运用PHAST软件,研究了液化天然气储罐发生孔洞泄漏后的扩散以及产生的易燃易爆区域的范围,并用STATISTIC软件拟合不同孔径易燃易爆区域面积的变化曲线,以便正确地判断泄漏发生、发展的行为以及影响范围,及时作出补救,从而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83.
熊维聪  全向春  马景赟  王然 《环境科学》2010,31(8):1864-1870
通过mini-Tn7转座子系统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插入到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降解菌Achromobacter sp.的染色体上,考察了标记前后该菌株的生长、发光及降解污染物特性,并探讨了将其投加到不同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系统)后的定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Achromobacter sp.标记前后生长和降解2,4-D特性基本不变,在103~112 h内可将初始浓度约为100 mg/L的2,4-D完全降解.标记后菌株在生长和降解2,4-D过程中都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降解过程荧光强度/D600稳定在4 500左右.向活性污泥系统投加该标记菌,可通过直接测定混合液荧光强度对该标记菌进行定量检测,在标记菌质量分数为0~75%的范围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该标记菌的质量分数线性相关(R2=0.995 2).向颗粒污泥系统投加该标记菌,需要对混合液破碎均质化处理后测定荧光强度,在标记菌质量分数为0~42%的范围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该标记菌的质量分数线性相关(R2=0.980 1).基于Tn7插入gfp的标记方法可以用来跟踪检测生物处理系统中的特异微生物.  相似文献   
784.
贵州茂兰峰丛森林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的~(137)Cs示踪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择黔南峰丛洼地区的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坡格森林洼地典型小流域,进行了泥沙堆积的137Cs示踪研究。(1)坡格森林洼地底部的土壤剖面属于农耕地剖面。(2)受岩土分布、微地形和土壤异质性的影响,137Cs初始沉降后的再分布不均匀,137Cs面积活度变异系数为1.54。相同组成特征的地块内部样点137Cs面积活度变异系数变化为0.36~0.54,变异相对较小。但137Cs面积活度不能表征土壤侵蚀状况。(3)典型沉积剖面B-1的单一137Cs峰值浓度出现在14~16cm,高浓度137Cs均匀分布深度小于当地犁耕层厚度20cm,说明1963年以来坡格森林洼地的堆积速率接近于0。  相似文献   
785.
取大辽河人海口柱状沉积物,通过寡核苷酸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了沉积物中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的垂直分布特征,并考察了沉积物理化特性对微生物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简称DTAF)染料染色及EUB338探针杂交检测出的微生物细胞总数及细菌数量随沉积物深度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在沉积物表层(0-5cm)和中间层(23.5-29.5 cm)数量相对较高.细胞总数为7.9×108-20.1×108cell·cm-3,细菌数量为5.1×108-14.4×108个·cm-3,细菌检出率平均值为75.4%.用ALF1b、BET42a和GAM42a探针检测出α-、β和γ-变形杆菌在柱状沉积物中的普遍存在,α-、β和γ-变形杆菌检出量占细胞总数的25.O%-65.6%,其中以γ-变形杆菌为优势菌,其检出率为9.8%-40.8%.用ARCH915探针检测出的古细菌数量占细胞总量的1.0%-11.8%.总体看来,沉积物中微生物数量与沉积物的粘土含量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总有机碳影响,但与汞含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86.
广州灰霾期间颗粒态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采集广州五山和荔湾(2002-03-12~2003-06-31)PM10样品,并对冬、夏两季灰霾和非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的PAHs进行分析. 广州市灰霾期间PAHs污染程度严重,特别是冬季灰霾期. 广州市夏季灰霾期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比非灰霾期间相对浓度高,而冬季灰霾期间苯并[a]荧蒽、苯并[e]芘、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比非灰霾期间的相对浓度高. 夏季非灰霾、夏季灰霾、冬季非灰霾和冬季灰霾期间的BEQ值分别为3.5、 3.35、 1.43和13.0 ng·m-3,与国内外各大城市相比,广州市夏季非灰霾、冬季非灰霾和夏季灰霾期间的BEQ值(平均值为2.76 ng·m-3)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外城市基本相当. 冬季灰霾期间的BEQ值在国内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广州冬季灰霾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比较严重. 此外,诊断参数法研究还表明夏季PAHs主要为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混合排放,冬季PAHs的主要来源于柴油车排放和燃煤;冬季非灰霾期间PAHs一部分来自于本地排放,另一部分可能来自北方的长距离传输.  相似文献   
787.
2种不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性能差异的微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单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和缺氧/好氧两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高氨氮河流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并针对二者工艺性能差异,采用PCR-DGGE、FISH/CLSM及FISH/FCM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物膜进行了微生态分析,以考察不同工艺菌群结构的演替以及主要功能菌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变化规律,并探讨不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性能差异的微观影响因素和机制.两级生物接触氧化获得了优于单级生物接触氧化的污染物去除效果,COD平均去除率高约10%,氨氮平均去除率高32%~59%.单级接触氧化工艺的生物膜厚度大于两级工艺好氧区生物膜,硝化细菌分布在距生物膜表层180~200μm的深度,而两级接触氧化工艺硝化细菌分布在距好氧生物膜表层105~125μm的深度.PCR-DGGE结果表明单级接触氧化工艺微生物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两级工艺,FISH/FCM实验结果表明两级系统中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的相对丰度随运行时间显著增加,而单级系统则逐渐下降.结果证明两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分区结构有利于硝化细菌等功能菌群的富集,能够有效提高工艺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78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学品被排放到环境中,这些有机化学品被动植物摄取并富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机化学品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趋势可以用生物富集因子(BCF)表示,它是评价化学品环境行为的重要参数。通过定量-活性关系(QSAR)预测BCF值,可解决传统实验测定BCF值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这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现有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富集因子定量关系模型进行系统的总结、评价,分析了模型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几点建议,展望了其在环境保护规划、预警及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9.
全向春  汤华  马景赟 《环境科学》2011,32(7):2152-2157
研究了接合性质粒pJP4在2株纯菌E.coliDH5α、Alcaligenes sp.及好氧颗粒污泥混合菌群中的水平转移情况,并以获得pJP4质粒的接合子Alcaligenes sp.::pJP4为强化菌种,考察了接合子细胞强化对好氧颗粒反应器和生物膜反应器中难降解有机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去除效应.结...  相似文献   
790.
介绍了国内外生物淋滤技术在处理垃圾焚烧飞灰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从选用菌种和影响因素两方面作了详细描述.最后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淋滤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