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81.
科学认识、恰当定位并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选择;二,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备内容和有效载体;三,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日益完善的重要体现和艰巨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全面推进四种文明的建设,使其协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2.
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其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防治污染,改善城乡环境,加强可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3.
以水力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试验研究序批式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动态生物膜滤饼层阻力、凝胶层阻力以及膜基材固有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序批式反应方式导致动态生物膜各部分阻力及相应贡献率有明显的变化;动态膜处于浸没状态时,阻力主要来自滤饼层,贡献率为52.4%,出水过程中随着膜组件逐渐露出水面,动态膜总阻力依次变小,滤饼层阻力减小,贡献率最终降为5.46%,而凝胶层阻力却增大,贡献率增至44.9%,完全出水时,膜基材固有阻力成为生物膜主要部分,贡献率为69.1%;MLSS在4 700~9 400 mg/L范围内,动态膜阻力基本保持稳定;高气水比和低污泥浓度可以显著降低动态生物膜运行阻力。  相似文献   
184.
近年来因环保问题而备受关注的纸业巨头金光集团(APP)近日又成焦点:APP中国旗下的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东纸业)在上市环保核查公示期间,遭到6家环保组织的联手阻击:8月12日,绿色和平、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绿色流域和守望家园6家环保组织联名致函国家环保部称,金东纸业和部分下属公司在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共发生8起污染事故,  相似文献   
185.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梁溪河干流及支浜8个点位水体及沉积物中6种嗅味物质浓度(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甲基异茨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结合环境因子分析了6种嗅味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梁溪河水体及沉积物中嗅味物质以β-环柠檬醛和2-甲基异茨醇为主,其浓度最高值分别为342.70 ng·L-1和2664.58 ng·kg-1.梁溪河水体及沉积物中嗅味物质浓度在干流和支浜中的分布不一致,干流水体高于支浜水体,支浜沉积物高于干流沉积物.影响嗅味物质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蓝藻水华大量输入引起的水体及沉积物营养物质增加及微环境的改变,表现为多种嗅味物质浓度与叶绿素浓度及TOC、TN和N/P呈正相关.由此,本研究为高外源性藻类输入城市河道的治理及异味问题防范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6.
为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同时进行校园安全事故致因推理和情景演化分析,本文利用事故致因“2-4”模型和情景演化理论,构建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致因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校园拥挤踩踏事故进行分析,还原事故发展全过程,针对性提出“情景—应对”和“事故—预防”的事故双重干预对策。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开展原因调查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可供学校对拥挤踩踏事故开展情景推演与针对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