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硅肥对农田镉轻度污染水稻修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硅肥对农田土壤Cd污染的修复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硅肥处理对Cd轻度污染农田水稻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可以降低Cd轻度污染农田中水稻糙米Cd含量,降幅为2.02%~16.00%,提高土壤pH值0.36~0.45,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幅为34.88%~45.47%,水稻产量增加3.63%~6.23%,基施与叶面喷施联合施用硅肥对农田土壤Cd污染的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2.
使用红壤(RS)原位覆盖黑臭河底泥来抑制底泥中氮污染物的释放。结果表明,RS覆盖可有效控制氮污染物释放,经RS覆盖60d后,上覆水中TN、氨氮的释放抑制率分别为77%、63%;同时,RS覆盖可有效减少底泥中TN浓度,60d后RS覆盖组底泥TN从1 409mg/kg下降至786mg/kg,下降了44%,明显高于无RS覆盖的对照组(22%)。随着水流速度增加,水体复氧量增大,使红壤与底泥中部分金属元素(如铁和锰)被氧化,使水中溶解性氮更容易被吸附到底泥中,从而有助于降低TN的释放。  相似文献   
93.
土地利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4年武汉市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数据,对武汉市、主城区、远城区的土地利用程度重心、经济发展重心迁移及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重心迁移上,武汉市远城区相对于主城区重心迁移距离更大,迁移方向更为杂乱;(2)在土地利用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上,主城区较为和谐,江汉区为高度协调型,硚口区和青山区为经济发展略微滞后型,其他主城区为土地发展略微滞后。远城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程度基本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除了汉南区属于经济滞后型,其他均为土地发展滞后型。  相似文献   
94.
测定了不同典型农业生产功能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各同分异构体均有不同程度检出。结果表明,DDTs含量占有机氯农药含量的56%~95%,是污染的主要贡献污染物。HCHs中γ-HCH占45%~79%,DDTs中DDE>40%。其畜禽养殖基地和污水灌溉区污染指数(DDTs)分别为1.6(重污染)和0.6(中污染),其余均小于0.5(轻污染)。  相似文献   
95.
通过构建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动态演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提升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1.003,历经“增长-下降-平稳”三阶段变化过程。全局Moran’s I指数大于0,正向相关性显著,溢出效应与集聚特征明显。(2)空间演化上,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快,集聚人口能力强,盘活建成区存量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效率较高。外围城市囿于土地政策不完善和城市格局的约束,效率亟需提升。(3)区域一体化中要素空间集聚、规模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率变化,且不同因素的作用强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与产业活动集聚具有涟漪效应,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机遇等优先向邻近城市扩散,促进本城市和相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因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单纯增加建设用地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规模,对土地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只有盘活城市内外发展要素,促进用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6.
目前国内乳化液处理普遍采用化学加药破乳,再后续生化处理的工艺,该方法投加大量化学药剂,产生二次固体危废,综合处置成本高。采用荷兰B&C特种超滤膜技术对乳化液浓缩破乳回收基础油,超滤产水后续生化处理的新工艺路线具有很好的工艺先进性。通过工艺运行数据显示,含油率1%~3%的乳化液,经过特种超滤浓缩破乳后浓缩液含油率可达15%~20%,超滤产水含油率小于50mg/L,COD为15000~20000mg/L,后续经厌氧和A/O生化+Fenton氧化后出水小于500mg/L,达到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考察,研究了在土壤中施用城市污泥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污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复杂的,且对不同的植物影响有异;通过对植物株高、干质量、鲜质量、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的分析可得,当污泥施用量不超过10%(质量分数,下同)时,在2种草本植物的生长前期都没有表现出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植物的生长对污泥需要一定的适应期,适应期过后,其生长逐渐加快,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污泥施用量达到15%时,污泥对2种草本植物生长表现为抑制和毒害作用,当施用量为30%时,黑麦草种植20d左右出现死亡现象,高羊茅则生长矮小、长势缓慢。总之,对于黑麦草最优的污泥施用量为5%~10%,高羊茅最优为5%。  相似文献   
98.
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括介绍了土壤微生物腐蚀及其影响因素,并以硫酸盐还原菌为例,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的腐蚀机理,对目前所有关于土壤的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土壤中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9.
为了研究大峡谷隧道开挖中掌子面大范围塌方及支护失效问题,分析现场水平层状围岩失稳特征,基于3DEC离散元软件探究掌子面失稳机理,提出塌腔处治及支护整体优化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掌子面塌方主要表现为顺层滑移、挤压离层、局部掉块。开挖后拱顶沿水平层理面发生离层,导致掌子面分层垮落,层间错动掉块。围岩拱顶块体呈斜向下45°变形发展,掌子面中部和底部呈平行隧道轴向变形发展,根据塑性区和剪切滑移区扩展范围,最终形成宽5 m、高4 m的塌腔,掌子面前方岩体受影响深度3~4 m。对易塌方段提出台阶法开挖等控制措施,现场监测洞周位移收敛量不超过5 cm,整体优化后支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0.
河水-地下水交互带是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和混合的区域,在河流、地下水生态和水质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研究对象,对河水及交互带的水温、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进行自动监测,结合对水样离子浓度和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马鞍溪侧向交互带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监测期间交互带受河水入渗影响为主,交互带的缓冲作用使其温度、DO、pH值、EC等指标变异系数较河水低.随距河岸距离的增加,马鞍溪侧向交互带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迅速进入缺氧状态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pH值先降低后升高的酸碱环境.在其影响下,K~+、NH_4~+-N、NO_3~-、SO_4~(2-)呈下降趋势,全Mn、EC、Na~+、Ca~(2+)、Mg~(2+)、Sr~(2+)等先上升后下降,全Fe、Al~(3+)等呈上升趋势.受河水、地下水长期交互影响,在距河岸约30 cm处的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高,形成独特的水化学梯度.据此可推断出马鞍溪侧向交互带边界可能在距河岸30~50 cm处,其中浅层交互带的边界可能在距河岸10 cm左右的位置.在河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对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