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0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43篇 |
综合类 | 349篇 |
基础理论 | 72篇 |
污染及防治 | 45篇 |
评价与监测 | 21篇 |
社会与环境 | 17篇 |
灾害及防治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为更好地将河流健康评价与河长制等河流管护工作相衔接,更好地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支撑河流管护工作,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河流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情况,从生态、功能、管理三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缙云县新建溪为例,对河流健康状况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新建溪河流整体处于健康状态,但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指标处于不健康状态,河流纵向连通性处于病态。建议优化水资源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深化“河长制”,加快生态建设和整治工作;开发建立水生生态系统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完善河流检测体系,提高河流管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82.
应用数理统计检验,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对太湖的某湖区九年的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值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发现统计检验在0.05置信水平上无意义。移动平均法虽然有数学上的统计意义,但与实际变化趋势差距很大。而指数平滑法,所得的处理数据,其预测的趋势与实测的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83.
84.
85.
随着生活垃圾相关法律规范逐步完善,其处置与管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由于海洋平台生活垃圾相对特殊,一直缺乏专门研究。以目前城镇生活垃圾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总结了海洋平台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城镇生活垃圾相比较,垃圾分类方法不同,可回收垃圾与餐厨垃圾占比较高,垃圾收集与转运过程周期长、监管部门多、处置单位分散等。针对目前海洋平台生活垃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标法律规范,阐述实施源头分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依托信息化技术,完善硬件设施,加强过程管控;结合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摒弃“规模小、分布散”的处置模式,筛选出适合海洋平台生活垃圾的处置与管理方法,从而为渤海海域开展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6.
87.
为研究青海省海东市O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统计海东市2019—2021年的地面监测数据与相对应的气象条件,探究O3和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3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呈单峰单谷变化,早上7点浓度最低,下午4点浓度最高,且夏季污染最为严重;气象因素对O3浓度的影响显著,相关性均在0.8以上,其中温度和湿度相关性超过0.95。温度升高和辐射增强使近地面O3浓度升高,湿度的增加并不利于O3的生成与累积;海东市易受到正东、东南或西北方向近距离扩散影响,导致O3浓度增高,同时弱风或静风条件也会使污染物累积,使浓度增大,当温度大于25℃,湿度小于40%,太阳辐射强度大于900W·m-2、晴天无雨,弱风或静风,主导风向为东、东南或西北时,容易出现高浓度臭氧。 相似文献
88.
89.
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全面掀起生态建设新高潮,努力开创惠州环保宣传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90.
在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提出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未来“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更好地发挥循环经济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中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从工业固废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多个维度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持续动力和有力保障,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