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396篇
基础理论   96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71.
在以可溶性淀粉为唯一碳源、进水含有硝态氮的缺氧-好氧SBR脱氮除磷系统中,研究了投配亚硝态氮对该乳酸发酵系统除磷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初始投加亚硝酸盐的浓度分别为2、5、10 mg·L~(-1)时对系统的缺氧吸磷及好氧吸磷都产生了抑制作用,缺氧阶段的释磷量和释磷速率随进水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亚硝酸盐对缺氧期液相中乳酸和污泥中糖原的积累都有明显的影响,当亚硝酸盐浓度由0 mg·L~(-1)升至10 mg·L~(-1)时,乳酸浓度由14.06 mg·L~(-1)下降至1.56 mg·L~(-1),相反污泥中糖原的含量从235.69 mg·g~(-1)上升至272.97 mg·g~(-1)(以VSS计,下同),并且在好氧阶段糖原的消耗量增加,污泥的吸磷量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对淀粉直接发酵成乳酸的过程及糖原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72.
臭氧浓度升高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O2排放通量,研究臭氧(O3)浓度升高对土壤-冬小麦系统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对CO2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影响.在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O3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土壤-冬小麦系统的CO2排放通量;在抽穗成熟期,O3浓度100 nL·L-1处理对CO2排放通量没有...  相似文献   
673.
乌鲁木齐城市道路地面径流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区3个采样点的两次降雨过程中采集的路面径流进行了重金属Zn、Pb、Cd、Cu和Ni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道路径流中Zn、Pb、Cd污染较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雨水径流中的含量逐渐减少,符合"浓度初期冲刷"规律.  相似文献   
674.
河北省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论文基于对河北省怀来县生态足迹的测算,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定量分析了怀来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①2001年怀来县人均生态赤字0.7245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②怀来县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供给以耕地为主,需求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③人均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④万元GDP生态足迹需求的区域对比表明,当前怀来县资源利用效率还较低。  相似文献   
675.
宋敏  张琳萍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环境科学》2015,36(3):989-994
以微胶囊技术为负载手段,将一种具有高效催化氧化活性的双核锰配合物Mn L负载到了乙基纤维素微球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紫外可见(UV-VIS)光谱扫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测试手段对该微球负载催化剂进行了相关的形态结构表征,发现催化剂Mn L在乙基纤维素微球基质内分散良好,并保持了其原结构的完整性.将制备的该Mn L负载微球用于催化活性蓝P-3R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的氧化脱色反应,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氧化性能.催化氧化脱色实验发现,其不仅可以催化活性蓝P-3R溶液至完全氧化脱色,并具备一定的可循环利用性,在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仍可催化活性蓝P-3R溶液达到70%以上的氧化脱色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均相CWPO催化剂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处理.  相似文献   
676.
研究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后沉积物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对科学评估沿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对碳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采集不同围垦年限(3 a和15 a)养殖塘和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养殖塘围垦前主要土著植被)湿地沉积物,测定其总有机碳(TOC)、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基于时空互代法,分析了围垦养殖对沉积物TOC、有机碳组分及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垦养殖3 a,沉积物TOC和WSOC含量总体上没有显著变化,但围垦15a,表层(0~10 cm)沉积物TOC和WSOC含量显著增加,其增加比例分别约为68.36%和68.01%;围垦养殖后,沉积物MBC没有显著变化,EOC含量则有所降低,围垦15 a后表层沉积物EOC含量约降低37.35%.围垦养殖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高于短叶茳芏湿地,而亚表层(10~20 cm)沉积物矿化速率差异不显著,且表层累积矿化量高于亚表层.养殖塘沉积物TOC及有机碳组分受长期水淹和饵料添加等管理方式的影响,同时受黏粒、TN和TP等理化性质的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沉积物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潜在矿化量(C0).上述结果预示着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沉积物有机碳的蓄积,同时也促进了有机碳矿化.  相似文献   
677.
抗生素生产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出水通常含部分难降解有机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产生毒害,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紫外光分解过硫酸盐产生SO-4·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以亚胺培南生产废水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K_2S_2O_8氧化、UV辐射以及UV和K_2S_2O_8联合使用对其处理效果,系统研究了K_2S_2O_8投量、反应pH等因素对UV-K_2S_2O_8深度处理亚胺培南生产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K_2S_2O_8耦合是一种有效的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消除抗生素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脱色不彻底等问题,在最优条件下,对COD去除率可达100%,TOC去除率达94.4%。为抗生素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78.
为研究恐慌状态下人员抢行行为对整体疏散效果的影响,建立考虑抢行行为的恐慌状态人员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恐慌情绪算法将人员分为恐慌者和非恐慌者,通过改变恐慌者抢行概率体现抢行行为,并模拟仿真分析初始人员密度、恐慌情绪转化、抢行概率对人员疏散影响,对疏散过程中特殊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员密度适中时,抢行行为能够减少恐慌者数量,加快恐慌者转换进程,疏散时间随抢行概率增加而减小,疏散过程中存在恐慌聚集和两端疏散现象。研究结果可为突发事件下人员紧急疏散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79.
PM2.5是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掌握其空间分布对于大气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PM2.5遥感监测主要围绕卫星反演的日间AOD数据开展,无法反映夜间大气污染的空间格局.以2019年9—12月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和空气质量站点PM2.5观测数据对江苏省淮安市夜间PM2.5浓度进行估算研究.基于辐射传输方程分析夜间灯光辐射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灯光辐射直接衰减和散射补偿确定了计算夜间PM2.5浓度的空间自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随机森林(RF)、Cubist、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神经网络(NNet)、支持向量机(SVM)及最近邻法(KNN)算法构建夜间PM2.5浓度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归回模型精度明显低于各个机器学习模型,所有模型中SVM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为0.77,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0.83μg·m-3,均方...  相似文献   
680.
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约60%的人为N2O排放来自农业土壤.虽然已知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是土壤N2O产生的主要过程,但N2O产生的关键生物学机制以及其调控环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难以预测.本研究选取安徽省亳州市冬、夏两季农田垂向土壤(0~20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乙炔抑制法、15N-18O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测定了N2O产生潜势及产生途径,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N2O产生途径中功能基因的丰度变化以解析农田土壤N2O产生的微生物机理.结果显示,在空间尺度上,表层土壤(0~20 cm)是N2O产生热区,其N2O产生潜势最高,为(0.364±0.048)ng·g-1·h-1.硝化和反硝化潜势均在表层土壤达到最高.在时间尺度上,冬季(15℃)是N2O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