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80篇
安全科学   385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703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101篇
评价与监测   84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41.
黄山顶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对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的气团轨迹进行聚类分组,得到2011年夏季到达黄山顶的主要气团输送轨迹,结合黄山顶的气溶胶数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输送轨迹与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关系.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analysis)定性分析了不同气团背景下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潜在源区,最后结合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concentration weighted field)定量分析不同潜在源区对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积聚模态颗粒物(0.5~1μm)数浓度约占0.5~20μm颗粒物数浓度的94.9%;黄山顶6~8月大陆气团的发生频率最高,约43.4%;影响黄山光明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潜在源区主要来自一些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群:湖北东部、安徽中部、河南、江西境内、两广交界处、湖南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区.而垂直方向上,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高度约2~5km的自由对流层气团对黄山顶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42.
为了探索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层次分析方法,选取地形因素、松散物质、降雨因素、植被因素等7个评价因子,完成了对研究区内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并探讨了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技术流程。根据评价结果:泥石流灾害发育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松散物储量及降水3个要素,其中地形地貌要素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区内高危险的泥石流沟4条,主要为矿渣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中危险的8条;低危险的泥石流沟20条;弱危险的泥石流7条。因此,应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加强监测、适当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等方法进行危险性控制,以便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3.
阚慧  孙翔  肖芸  朱晓东  赵德华 《环境工程》2014,32(1):97-101
基于高温好氧堆肥工艺,从收运、前处理、堆肥、后处理和产品施用等环节全面分析餐厨垃圾肥料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废水、盐分、油脂等污染,分析潜在的污染源强,提出控制方法并给出了控制效果。该研究结论是目前国家《餐厨和厨余垃圾肥料化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研编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44.
以六箱一体化工艺为例,建立了基于ASM 2d(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2d,活性污泥工艺2d)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其在脱氮除磷中的应用. 在HRT(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的工况下,利用灵敏度分析挑选了含有7个参数的待优化参数集,通过使用遗传算法优化校正函数的方式进行校正计算,获得了校正后的六箱一体化工艺模型,并在HRT为20和24 h下对该模型做了进一步验证. 结果表明,校正后的模型对出水水质的预测性较好,在HRT为16 h下,出水ρ(CODCr)、ρ(TN)、ρ(TP)和ρ(NH4+-N)的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绝对差值较小,分别为1.96、0.83、0.06和0.24 mg/L. 在校正后模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HRT为20 h时各池中ρ(NH4+-N)、ρ(NO3--N)和ρ(PO43--P)在1个周期内的动态变化,指出了影响该工艺处理效果的主要原因(如碳源不足的问题),并与通过试验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45.
珠江三角洲养殖鱼塘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主要养殖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藕合等离子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肇庆、广州、惠州和茂名4市14个样点沉积物中7种元素的水体及底泥总量,并对底泥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养殖鱼塘水体中Cr质量浓度范围是nd-0.1011 mg·L-1,超标率为7.1%,Cu质量浓度范围为nd-0.1438 mg·L-1,超标率为64.3%,As质量浓度范围是0.0112-0.0812 mg·L-1,超标率为24.1%,Hg质量浓度范围是0.00004-0.00458 mg·L^-1,超标率为35.7%,Pb质量浓度范围为nd-0.0973 mg·L^-1,超标率为6.8%,其余Ni、Zn和Cd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d-0.0218、nd-0.0232和nd-0.00319 mg·L^-1,均未超渔业水质标准;底泥中重金属元素Cr、Cu、Zn、As、Hg、Cd和Pb的平均值分别为83.86、46.19、242.16、32.38、0.64、1.00和60.06 mg·kg^-1,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Zn>Pb>As>Cu>Cr,其中,Cd污染程度为中-强,是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生态风险均值排列顺序为 Hg>As>Cd>Pb>Cu>Zn>Cr。对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率最大的元素为Hg、As和Cd。4个市底泥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比较,惠州(290.13)>广州(240.54)>茂名(193.23)>肇庆(116.40)。Hg和Cd是该水域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元素。  相似文献   
246.
建立了超声提取辅助浸入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DI-SPME-GC/MS)方法快速检测土壤中有机氯农残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分离、富集和进样一体化,减少样品前处理步骤.实验优化了DI-SPME的萃取条件、超声提取条件及GC/MS仪器参数.在优化条件下,9种OCPs在实验浓度范围(20—500 ng·g-1)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899—0.9987,方法检出限在0.67—1.76 ng·g-1,加标回收率在80.2%—117.1%,相对标准偏差(n=6)为10.0%—12.0%.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绿色环保的分析土壤中OCPs农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7.
贵州省不同类型污染区农业土壤中汞的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Hg是一种可以累积在生物体中的潜在有害元素,土壤中的Hg很容易通过食物链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体内,但目前还没有证实其有利的生物功能.中国土壤Hg污染已经普遍发生,金属矿产的开采、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人类活动导致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Hg.土壤作为环境中Hg的汇,其Hg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248.
环保部于2013年5月23日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试行)》)已实施有9个月。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参照《指标》要求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编制生态文明规划。然而,实际工作中发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合理性有待商榷。本文通过对问题指标进行分类探讨,将指标存在的问题分为四大类:指标定义亟待完善、指标标准设定偏高、指标数据获取性差和参考标准有待更新。根据不同类型指标问题的特点,分别对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和解决方案,为环保部对《指标(试行)》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49.
人工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纳米材料(MNMs)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能满足当前工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MNMs已被投放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有关MNMs是否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同样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一方面探讨了生物对MNMs的暴露途径;另一方面,从MNMs对动物细胞、肺组织和脑组织的毒性效应,MNMs在生物体内的转移、积累以及皮肤对MNMs的吸收等角度,对MNMs的生物效应进行综述.同时,发现MNMs本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MNMs的表面修饰是影响MNMs生物效应的重要因素.此外,借鉴超细颗粒的研究结果探讨了MNMs生物效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毒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0.
调查了油田注水泵房噪声的基本情况.根据噪声来源和特性制定了治理方案,分析了试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