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12.
为研究外环境温度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选取市政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花生壳和堆肥返混料作为堆肥材料,采用室内静态堆肥加翻堆方式,通过测定30,50,55℃下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和抗性基因(tetA、tetQ、sul2、sul3)及一类整合子丰度,分析3种外环境温度对污泥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50,55℃外环境温度堆肥条件可有效降解污泥堆肥过程中tetA、tetQ、sul2、sul3抗性基因丰度,在堆肥结束时总ARGs降解率达到66%~83%,而30℃外环境堆肥结束时,总ARGs降解率为30%左右。移动遗传元件IntI1的丰度变化与ARGs的丰度变化趋势相似,堆肥结束时50℃和55℃的外环境温度对堆体中IntI1的降解率达到92%以上,高于30℃条件71.9%的降解率,其原因可能是适当高的外环境温度会抑制堆体中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减少了IntI1的传播,进而影响ARGs的传播。30℃外环境温度堆肥条件下,堆体在第36天达到腐熟,发芽指数为59.80%;而50℃和55℃堆肥条件下,在第28天即可达到腐熟,发芽指数达到60%,腐熟速度明显高于30℃条件。研究表明,50℃和55℃的外环境温度堆肥条件和30℃相比可以缩短腐熟所需时间,且对tetA、tetQ、sul2、sul3抗性基因及IntI1丰度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因此,堆肥时适当提高外环境温度对污泥发酵和其中ARGs有一定的影响,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各填埋时期污泥中PAHs、PCBs的含量变化情况,探索影响PAHs、PCBs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矿化污泥的农用资源化提供科学依据,对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填埋400d污泥中PAHs、PCBs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各填埋时期PAHs的浓度范围为6.645~10.008:mg·kg1-,且随填埋时间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PAHs化合物主要以4个苯环以上的化合物为主,而小于3个苯环的:PAHs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各填埋时期污泥中的PCBs含量随填埋时间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浓度范围为15.655~2 5.569 μg·kg1-,远低于国家规定的0.2 mg·kg-1的污泥农用标准.填埋初期污泥中PCBs主要以3-Cl和5-Cl化合物为主,填埋后期,2-Cl化合物大大增加,占总的PCBs含量的大部分.影响PAHs、PCBs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对PAHs的降解转化.根据污泥中各污染物的含量对污染物进行源解析表明,污泥中PAHs主要来源于炼油厂、炼焦厂、煤气厂、冶炼厂和沥青厂等排放的废水.化工、木材加工、电器等工业污水是污泥中PCBs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上海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探究上海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9~10月(秋季)和2019年7~8月(夏季)对上海中心城区、新城镇和农村地区河道总计44个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秋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种类均以绿藻门为主,其次为蓝藻和硅藻;浮游植物密度以蓝藻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均是夏季秋季,分别高出24%和2.77倍,硅藻门种类略微上升,而裸藻门种类稍微下降;秋季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优势度明显(Y=0.16),而夏季则无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②各地区浮游植物种数无明显变化;浮游植物密度和蓝藻门密度均呈现农村新城镇中心城区的规律,秋季3个地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夏季农村所有浮游植物和蓝藻门密度显著高于中心城区(P0.05),分别高出1.82和1.93倍.③蒙特卡洛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秋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分别为透明度(SD)、总磷(TP)、总氮(TN)、浊度(Turb)和TN、 Turb、 SD、 pH.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秋季新城镇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Turb、 TN和TP的影响,农村河道则主要受SD的影响,而夏季新城镇和农村河道浮游植物均主要受TN、 Turb的影响.两次调查时中心城区浮游植物的影响因素均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污泥填埋稳定化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泥在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内主要是一个厌氧降解的过程,不断发生着各种物理、化学变化.随着填埋时间的增加,污泥的容重、密度、孔隙度和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填埋220 d后污泥的孔隙度与土壤的孔隙度相当,当矿化污泥园林绿化或农用时,适宜的孔隙度有利于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污泥平均颗粒粒径和中值颗粒粒径分别从初始的37 μm和13μm增加到填埋400 d时的143μm和70 μm.研究表明:污泥颗粒粒径的增大有利于水分的快速排出以及填埋场的加速沉降.污泥的挥发性有机物(VM)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别从填埋初期的44.7%和23.5%降到700 d时的24.2%和13.5%.在填埋过程中,脱氢酶活性从6.72 mg TF/g.6 h增加到13.9 mg TF/g.6 h.大麦和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从填埋初期的13.8%和18.7%曾加到填埋500 d时的71.6%和76.5%.大麦和白菜种子都在填埋500 d时发芽指数超过60%,污泥可以直接用于园林绿化.随填埋时间的增加,污泥的稳定化程度不断提高,植物毒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中的水溶性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以下简称尾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最常用的树脂联用法,对其进行梯度分离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憎水性腐殖质对尾水COD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贡献分别为42.55%和45.12%,准亲水性物质对尾水中COD和DOC的贡献分别为34.89%和37.14%,憎水性腐殖质和准亲水性物质是尾水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紫外区域吸光度分析发现,尾水中含有大量带共轭双键或苯环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从尾水中去除后,尾水在近紫外区域的吸光度明显下降.分子量分布显示.尾水中DOM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 000 u以下.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带有苯环结构,存在醇羟基或酚羟基及羧酸官能团;准亲水性物质含有较多的羧酸官能团,另外存在一定置的羟基官能团,同时还可能含有三键和双键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韩林学  张续  邱天  胡小键  朱英  林潇 《环境化学》2023,(8):2563-2575
对羟基苯甲酸酯(parabens,PBs)作为一类防腐剂,因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个人护理品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PBs被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类似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生物毒性”,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近年来此类防腐剂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介质和人体样本中被广泛检出,且检出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本文分别从环境外暴露和人体内暴露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最新的PBs暴露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开展PBs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桥门式起重机主梁上拱度过大及产生下挠时,对安全生产工作带来的危害,简要阐述了主梁上拱度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家用消毒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随生活污水进入水环境后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选取2种典型家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分别为对氯间二甲苯酚和次氯酸钠,前者命名为消毒剂A、后者为消毒剂B)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开展了其对中国本土实验生物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流水式慢性毒性和酶活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毒剂A和B对稀有鮈鲫急性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96 h-LC_(50)分别为80.12和25.26 mg/L;对稀有鮈鲫幼体生长抑制效应浓度28 d-EC_(10)分别为13.60和15.72 mg/L;消毒剂A和B暴露浓度分别为40和5.6~18 mg/L时,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显著抑制;消毒剂A和B暴露浓度分别为16~40和18 mg/L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种消毒剂各浓度组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抑制或诱导,表明SOD活性和MDA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典型家用消毒剂带来的氧化胁迫影响。研究结果为典型家用消毒剂的水生态风险评价及中国水质基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家用消毒剂大量用于日常生活中,进入水体环境后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效应,目前尚缺乏保护水生生物安全的生态效应阈值。本研究以2种典型家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分别为对氯间二甲苯酚和次氯酸钠,前者命名为消毒剂A、后者为消毒剂B)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对8种不同营养级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底栖动物外,消毒剂B对藻类、溞类和鱼类的急性毒性均高于消毒剂A;我国本土种稀有鮈鲫对2种消毒剂的敏感性高于其他2种鱼类;2种消毒剂对藻类的毒性高低均为近头状伪蹄形藻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近头状伪蹄形藻对2种消毒剂最敏感。基于上述毒性数据构建了物种敏感分布(SSD)曲线,计算对保护95%的物种不受影响时所对应的污染物浓度(HC5),并结合评估因子法推导出2种消毒剂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值作为急性生态效应阈值,消毒剂A和消毒剂B的PNEC值分别为13.16 mg·L~(-1)(有效成分对氯间二甲苯酚PNEC值为0.33 mg·L~(-1))和0.71 mg·L~(-1)(有效成分次氯酸钠PNEC值为0.01 mg·L~(-1)),消毒剂A对淡水生物的PNEC比消毒剂B大了一个数量级,表明相较于消毒剂B,消毒剂A对水生态环境更为友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制订典型家用消毒剂的水质基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