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7篇 |
废物处理 | 17篇 |
环保管理 | 34篇 |
综合类 | 310篇 |
基础理论 | 60篇 |
污染及防治 | 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7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91.
北京市2018年春季一次沙尘回流过程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结合轨迹模拟和特征雷达图的分析结果,对2018年4月14~19日北京出现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依据ρ(PM2.5)和ρ(PM10)及其比值PM2.5/PM10[ρ(PM2.5)/ρ(PM10),下同]的变化情况,此次沙尘过程可分为沙尘期、中间期、回流期和回流后期4个典型时期.沙尘期ρ(PM10)平均值达到(278.5±83.7)μg/m3,明显高于回流期和回流后期,回流后期ρ(PM2.5)平均值达到(135.5±16.9)μg/m3,明显高于回流期和沙尘期.沙尘期逐小时PM2.5/PM10<0.2,回流期和回流后期PM2.5/PM10比值分别介于0.3~0.6和0.5~0.8范围内.SO42-、NO3-和NH4+等(SNA)水溶性离子沙尘期浓度占比仅为7.3%±2.5%,沙尘回流期和回流后期SNA占比分别增长至47.0%±6.3%和51.3%±5.7%.研究表明,受天气系统影响,回流沙尘可裹挟南部的细颗粒和气态污染物输送到北京后发生累积和二次转化,从而推高PM2.5浓度,因此发生沙尘回流时,区域内应加强一次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同时北京市需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监管. 相似文献
492.
铝箔复合膜气袋对二氧化硫吸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年春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20(6):51-52
通过铝箔复合膜气袋对二氧化硫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只附情况的实验,得出了不能用该气袋采集气体样品做二氧化硫测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493.
紫色土坡面跌坑贯穿发生细沟的水动力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跌坑是坡面土壤特性和薄层水流动力的耦合作用形成,而跌坑对坡面漫流的集中导致了水流流速、流深和切应力的变化,进一步塑造了侵蚀坡面形态导致跌坑贯穿发生细沟;目前关于跌坑与水动力耦合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了跌坑对径流特征的影响,定义了径流集中度〖WTBX〗Kc〖WTBZ〗,回归调查了径流集中后切应力与跌坑贯穿下切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曼宁糙度系数随雨强增大而减小,漫流区坡面曼宁糙度系数变化介于0014~0026,沟道曼宁糙度系数变化介于0008~0015;薄层水流流速和流深顺坡增大,在跌坑处集中后流速剧增,雨强越大流速越大、流深越小;径流切应力顺坡增大,跌坑集中薄层水流而切应力剧增导致跌坑贯穿;试验紫色土可蚀性参数〖WTBX〗Ke〖WTBZ〗为0144 s/m,跌坑贯穿的临界切应力为248 Pa。 相似文献
494.
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远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
基于心理性因素与内外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对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加以梳理,发现大多数研究认为环境行为是在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下做出的契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其对改善环境状况与提升环境质量有着积极正向作用,并将环境态度/环境关心视为关键变量,以揭示实施环境行为复杂的内在过程与心理机制;大多数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某一时点的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等高级统计方法着重探究自我报告的一般意义或某类具体环境行为.其相对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制度政策变化、阶层分化、地区差异、信息分割等外在结构性因素对环境心理的可能塑造及其对环境行为的动态影响,进而提出在准确厘定环境行为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群体成员或社区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多元研究方式长期追踪收集纵向数据或资料,以及将心理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结合起来探讨不同类别的环境行为,有助于突破既有研究的心理学局限与行为决定论桎梏,且切实反映环境行为的历时性变化与动态性影响. 相似文献
495.
496.
张园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0,(1)
正自从施行素质教育以来,高校体育项目日渐丰富,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最为棘手和关注的重要环节,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一些事故,特別是高校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给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一定的创伤,让家长与老师都感到很苦恼,还会影响体育课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如何改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 相似文献
497.
498.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雾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依据指标选择原则确立10个雾霾风险指标,引入集对分析法对我国长三角雾霾风险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研究表明:1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城市风险等级分别为IV级、III级、III级、III级。2四个城市雾霾风险较高普遍原因是PM2.5年均浓度、PM10年均浓度差异度过高,其中上海市风险等级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原因是单位机动车数量和人口密度为对立因素,以及环境监测和城市绿化率有待改善。对雾霾风险分析结果做出了相应的风险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99.
500.
研究了小分子物质双(3-氨基丙基)胺对混合菌落生物膜形成抑制及解体效应机制,并探讨了利用双(3-氨基丙基)胺减缓膜表面生物污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双(3-氨基丙基)胺能有效抑制混合菌群微生物附着和生物膜形成,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经过双(3-氨基丙基)胺处理(131 mg·L~(-1))24 h,生物膜形成抑制率达到74.61%.这种抑制效果不是通过杀菌方式产生而是通过抑制微生物中胞外多糖和e DNA含量产生.经双(3-氨基丙基)胺处理后,胞外多糖和eDNA分别下降了39.37%±2.68%和70.05%±2.93%.双(3-氨基丙基)胺对已经形成的生物膜也有一定解离作用.对于预培养12 h的生物膜,双(3-氨基丙基)胺(131 mg·L~(-1))处理10 h,解体率为23.59%.另外双(3-氨基丙基)胺可减缓膜过滤过程中膜孔堵塞速度,降低膜压,缓解由微生物引起的膜污染问题,在环境膜污染控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