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2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664篇
安全科学   811篇
废物处理   147篇
环保管理   411篇
综合类   2409篇
基础理论   552篇
污染及防治   286篇
评价与监测   172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136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用预浓缩-GC/MS方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大气中的CCl3F、CFC-12、CFC-113和CFC-114等4种痕量氟氯烷烃气体。结果表明,2005年珠江三角洲背景点鼎湖山大气中CFC-12和CFC-11的年平均浓度高于全球本底站,说明珠三角地区还存在一定CFC-11和CFC-12的排放源;CFC-113浓度水平则与全球本底站点浓度接近,且CFC-113和CFC-114在广州城区与鼎湖山差别不显著,表明区内其排放源强度应很小。观测日内广州和鼎湖山大气中四种CFCs的日变化幅度均较小,无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广州市CFCs总体呈夏秋高、冬春低的特征,与城区致冷设备高温季节使用频率较大有关;鼎湖山则呈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主要受扩散作用和季风的影响。初步分析显示,从1997年到2005年,CFC-11、CFC-12和CFC-114浓度总体呈现先上升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而CFC-113的浓度一直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852.
为使开放避难场所符合公众自行避难的实际情况,借鉴Huff模型量化公众选择行为,构建双阶段选址-分配模型,第1阶段确定开放避难场所位置,第2阶段将溢出容量的灾民二次分配到有剩余容量的避难场所,并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双阶段选址-分配模型能够实现同一需求点灾民前往不同避难场所的过程,管理者干预政策能够使服务人数大幅度增加,避免资源浪费、灾民流离失所且二次分配情况主要依赖于第1阶段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管理部门规划应急避难场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3.
本文通过对变换装置工艺流程及运行特点进行分析,辨识出装置潜在的13种损伤模式。结合装置检验过程中发现的洗氨系统洗氨塔内构件及不锈钢衬里严重腐蚀,变换炉、废热回收换热器和水汽分离器等设备衬里对接焊缝和角焊缝存在开裂,以及变换炉等高温设备基材发生再热裂纹和球化等问题,总结出影响变换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风险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854.
为探究饮用水厂滤池反冲洗水和排泥水的直接回用和处理后回用对水厂的影响及两类水处理过程中的差异,采用了污染负荷计算、实验室混凝小试和现场混凝-超滤中试装置对两类生产废水分别进行了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氨氮(NH4+-N)、Al3+和全氟类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ASs)的污染负荷计算结果表明生产废水直接回用会为水厂带来一定的额外负荷,其中排泥水和反冲洗水分别对PFASs和Al3+负荷贡献较大;通过对小试中浊度,UV254以及5种荧光组分去除效果的对比,反冲洗水的混凝效果稍好于排泥水,同时10 mg·L-1的聚合氯化铝为最佳混凝剂方案;在中试过程中,两类水中的浊度、有机物、Al3+和PFASs均可被有效去除,出水差异较小,但反冲洗水中的亲水性和小分子有机物使得其去除效果低于排泥水。总体来说,经过处理之后,两类生产废水均可回用,回用可有效减少废水排放量,提高水厂水资源...  相似文献   
855.
利用电化学将硝酸根转化为有价值的氨是硝酸盐处置绿色、低碳的途径。本研究制备了铜镍纳米结构修饰多孔电极(Ni-Cu NW),同时构建了电场与流场相协同的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体系。在施加-0.6 V (vs.RHE)电位条件下,该体系氨法拉第效率可达到(84.35±3.63)%,而泡沫Cu电极的法拉第效率仅为(17.2±0.63)%。在定制的穿透式反应器中,Ni-Cu NW电极在-0.6 V、300 r·min-1转速条件下对1 400 mg·L-1 NO3--N溶液电解,100 min后硝酸盐的转化率接近100%,氨选择性为85.5%。电子自旋共振能谱(ESR)和Hads淬灭实验证明除了电极直接还原硝酸盐,体系中的Hads可帮助进一步还原硝酸盐。以50 mA·cm-2恒电流密度运行24 h,运行前后电极的硝酸盐还原性能未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56.
通过90 t炼钢电炉除尘工程控制系统的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简略介绍了倍福(Beckhoff)现场总线端子模块及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7.
河道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会影响河道水质和感观,开发了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消减去除,以叶绿素a含量作为主要指标,判断该装置对蓝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潜水泵频率50 Hz、扬程8 m、进水压力0.23 MPa的条件下工作7 d,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2%以上;用质量分数为5%的含酶清洗剂对滤膜进行清洗,滤膜通量可恢复到初始通量的96%,说明蓝藻未对滤膜造成不可逆污染,滤膜清洗后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58.
根据2003年11月辽宁团山海蚀地貌自然保护区选划研究现场调查,探讨了该区海蚀地貌的成因,评价了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依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7504-1998),确定了保护区类型,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给出了保护区级别。结果表明,保护区海域环境质量总体尚好,生态群落正常,保护区类型符合《海洋自然保护区分类原则》(类别III)相关标准,主要保护对象为海蚀地貌景观,该保护区可建成国家级,这在全国沿海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859.
利用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效应分解分别计算出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①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出分权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途径对环境污染产生显著影响,但收入分权与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具有异质性。②财政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系数分别为-5.429和-17.572。提高财政收入分权度不仅有利于减轻本省份环境污染,也对邻近省份的环境污染起到抑制作用。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程度分别为-3.345和1.173。提高财政支出分权虽然有利于减少本省份污染的排放,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省际的污染外溢效应,提高邻近省份的污染程度。③从总效应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均呈现出显著的负向相关性,影响程度分别为-23.001和-2.172。提高财政分权可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④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模型估计是稳健可靠的。根据分析结论,可能的启示与建议有:①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提高财政支出分权度的同时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权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绿色经济考核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的支出水平及效率。  相似文献   
860.
长江经济带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动态协调,是该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构建经济“规模-结构-效率”以及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采用熵值法、GIS、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动态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对协调发展的问题区域进行分类和识别。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水平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验证了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支撑带的合理性。同时,经济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稳固且路径依赖特性明显。(2)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水平及其提升速率仍相对较低,验证了长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环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规律而是具有“随机”性特征。(3)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呈稳步上升态势,协调发展指数由0.446 8上升至0.602 3,由濒临失调阶段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整体格局。(4)基于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3类数据间的组合情况,将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并进行识别,发现各研究年份均有超过30个问题区域,并且与经济滞后相关的问题区域数量占据绝对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