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过去两个月玉米价格持续攀升,7月19日首次突破每蒲式耳8美元,让世界的食品价格上了一个新台阶。高温和干旱依然在抑制玉米种植带,未来几周当作物受损程度逐渐明朗时,我们或将看到更多的历史高点。  相似文献   
12.
1972年6月5日,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大会将会议开幕的日期6月15日设立为了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al Day),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4.9%,略低于2004年的5.3%。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是年增长10.2%的中国和年增长8.5%的印度。世界经济最近的迅猛增长是近半个世纪经济增长的延续。1950年,世界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毛总产值(按购买力平价外汇率计算)为7万亿美元,而2005年则上升到61万亿美元。在这一期间,人年均收入从2923美元增加到9440美元。预计2006和2007年增长约为5%。  相似文献   
14.
<正>市场美国消费者每天抛弃的电脑超过11万台。每年电子垃圾数量已增加至45000万台。美国在过去十年报废的电子设备大约为30亿台。电子垃圾是城市固体垃圾中增长最快的类别,不幸的是,这些废物的回收平均不到10%。最终进填埋场或焚烧炉。2012年,全球电脑销售量达到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2012年世界野生鱼类捕捞量将降到9,000万吨,同比2011年下降2%,比1996年峰值的近9,400万吨降低了近4%.人均捕捞量下降更为显著,从1 988年每人1 7公斤(37.5磅)降到2012年的13公斤,为37年来的最低点.在这一时段内,虽然野生鱼类收成压缩了,但鱼类养殖的产量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2,400万吨猛增至2012年预计的6,700万吨. 近几十年中,由于对鱼、贝类食品、饲料和其他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捕捞作业已越来越多地采用成熟的技术,如船上制冷和加工设施、航空观察飞机和GPS卫星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16.
前言 荒漠化概念是用来表达陆地生态系统严重的退化形式和它们服务功能丧失的影响.干旱是沉默的杀手,是非常容易被人遗忘的自然灾难.经验显示,对荒漠化和干旱内涵的知识必须扩大,政策取向必须由健全的监测和相关的调查结果所支撑.千年生态评估对这一目的做出了重大的和值得赞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水资源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而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人类许多不计代价的生产活动改变了天然水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组成和性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水体污染,影响了人类对水的利用,同时也危  相似文献   
18.
失能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出:“失能国家现在已从全球政冶的外缘走到了中心.”美国《和平基金会》( Fund of Peace)和《外交政策》杂志每年给失能国家(又译“失败国家”)排名,以12项指标(社会指标四条、经济指标两条、政治指标六条)作为评估的基础:(1)日增的人口压力;(2)难民的大规模迁徙或内部移民安置所造成的复杂的人道主义紧急情况;(3)复仇者(历史上遗留下的问题或对社会不满者的上访申诉);(4)慢性和持续的人才外逃;(5)不平衡的经济发展;(6)剧烈或严重的经济衰退;(7)刑事定罪和/或国家的非法化;(8)公共服务逐步恶化;(9)法律规则的中止或任意和广泛的侵犯人权;(10)安全机构像“独立王国”(State Within State)般的运作;(11)派别精英的崛起;(12)其他国家或外部政治势力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现状 多年来。美国国会的许多议员坚持认为削减碳排放总是件难事。不过事实并非如此。2007年以来的两年,碳排放已下降了9%。部分原因是因为经济衰退,部分原因是提高了能效以及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替代煤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模式说的由来30多年前,莱斯特·布朗率先提出从环境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应用于生态经济理论。1994年,布朗先生还写过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发表在《世界观察》杂志上,文章发表之初反响平平,但当该文在《华盛顿邮报》的展望栏目被转载时,其标题却被"篡改"成了"中国如何能让世界挨饿"。由此,它如同一把大火,在北京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