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通过对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与天津市接壤处的污灌区土壤-棉花(Gossypium spp.)系统进行实地调查,分样区采集耕作层土壤样品、土壤剖面样品和棉花全植株样品,运用Element2型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土壤样品中Tl的质量分数和形态,以及棉花不同组织中T1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土壤剖面中,T1质量分数依次为表土层(0~20 cm)>心土层(20~40 cm)>底土层(40-60 cm),表明污水灌溉使T1在表土层有所累积;在表土层中,T1的质量分数在0.257~0.420mg·kg-1之间,与研究区T1背景值(0.330 mg·kg-1)相比,个别样点有明显增高的趋势,T1的形态特征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水溶态>铁锰结合态,较高的有机结合态表明长期污灌导致表土层中有机质含量增加,使得T1易于在表土层积累;在棉花植株各组织中,T1的质量分数在3.5~78.6 μg·kg-1之间,其分布规律为根系>果壳>茎杆>籽粒>纤维.研究表明,T1主要分布于污灌区土壤-棉花系统中的表土层、棉花根系、茎杆和果壳等生态分室中;棉花植株对T1的平均吸收系数为2.477,其中棉花根系对土壤中T1的平均吸收系数达6.186,因此,棉花对重金属的输出作用减缓了土壤中T1的积累速度,可以有效降低T1对土壤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12.
张志霞  许明祥  刘京  李强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103-2113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 到0.200 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 到0.26 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 个,平原区为110 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区比庄浪县相对集中。根据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性和克里格插值的独立验证得出庄浪县与武功县的合理采样数分别为903、1 838 个,合理样本数的确定对合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13.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船房河河段、截污泵站以及昆明市第一、七、八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分析,研究了河流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对船房河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及其对削减滇池氮磷污染负荷的贡献.研究表明,河流截污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船房河的水质状况,与兰花沟对照点相比,船房河水体溶解氧(DO)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显著升高,电导率(EC)明显下降,pH变化不大;兰花沟水体TN、NH+4-N、TP、PO3-4-P、BOD5和COD Cr浓度分别是船房河水体的2.00倍、4.87倍、7.68倍、6.28倍、59.95倍和12.81倍;与2004年船房河水质相比,TN、TP、COD Cr浓度分别下降了45.44%、88.84%、74.85%.经估算,本工程可削减入湖TN1121.36 kg·d-1,NH+4-N 831.05 kg·d-1,TP 111.67 kg·d-1,BOD515.37 t·d-1,COD Cr22.43 t·d-1,对削减滇池污染物负荷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14.
以棉花作为生物模板制备出具有棉花形貌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P),并将其运用于水体中三氯生的吸附去除研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表征了吸附前后HAP的物相组成、官能团、形貌和颗粒尺寸变化。考察了初始pH、时间和温度对HAP吸附三氯生的影响。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不是唯一的限速步骤;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值揭示三氯生吸附至HAP上是一个自发吸热的过程。对比其他吸附剂,HAP具有高吸附量且环境友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315.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16.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坡耕地沟蚀广泛而严重。科学评价沟蚀土壤质量是侵蚀环境下土壤保育和利用的重要基础。论文以沟间土壤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沟蚀对土壤质量单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沟蚀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加权和法对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沟蚀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沟蚀对坡耕地不同土壤质量因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沟蚀导致土壤硬化,pH值增加,而土壤团聚体和养分含量(除全磷)随着沟蚀深度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近似呈"W"型变化规律。②沟蚀深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以用幂函数y=0.866 8 x -0.142(R2=0.877)较好地拟合。微度侵蚀(<5 cm)、中度侵蚀(5~30 cm)和重度侵蚀(30~50 cm)的土壤质量指数较沟间土壤分别降低了10.6%、27.9%和36.5%。沟蚀深度5 cm和30 cm是土壤质量显著下降的两个关键点。③反映沟蚀土壤质量的指标可以归为肥力因子、质地因子和结构因子三类。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比表面积和容重4项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状况,可作为坡耕地沟蚀土壤质量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317.
干旱胁迫过程中外源钙对忍冬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曹建华  余龙江  栗茂腾  廖金晶  甘露 《生态环境》2010,19(10):2291-2296
以不同浓度Ca2+对干旱胁迫处理下的忍冬进行化学调控,研究外源Ca2+对干旱胁迫处理下忍冬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光合速率的影响,以探讨外源Ca2+对缓解干旱胁迫下忍冬光合作用下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忍冬的正常生理代谢明显受到抑制,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光合速率分别降低到0.4 mg·g-1、0.06~0.1 mg·g-1、0.8 mg·g-1、0.25 u.mg-1和12~14μmol·m-2.s-1;当施入钙离子后,干旱胁迫对忍冬的伤害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并在最大程度上稳定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并能使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显著减少。说明外源Ca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胁迫导致的Ca2+亏缺,使植物维持较正常的生理活动,稳定细胞膜结构,维持体内离子吸收平衡,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并保护光合结构。  相似文献   
318.
李强  刘宏立  郑坚 《四川环境》2007,26(2):23-25,48
对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环境效应的分析表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19.
考虑疏散安全的公共场所人员容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利用已建立的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行为模型,首先针对案例超市Ⅰ,在考虑疏散安全的前提下,研究了公共场所中被疏散人员的个体差异、障碍物的数量和布局差异以及疏散出口的宽度等因素对人员容量的影响,得出了不能简单地通过计算建筑面积或营业面积与给定的人员密度的乘积来设置公共场所人员容量的结论。进一步针对案例超市Ⅱ,在假设其被疏散人员构成与案例超市Ⅰ一致的条件下,通过模拟对比两个案例超市的人员容量,验证了应用均一化的人员密度来控制不同公共场所人员容量的规定不具有普适性,公共场所人员容量的确定必须要根据具体场所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20.
近年来,随着生产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安全生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安全生产监管逐步趋向于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强调科技兴安,依法监管,力求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生产参与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在管理手段上,应逐步采用“风险分析”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的基本模式。所以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