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合成了一种高吸附容量的磁性生物炭负载Mg-Fe水滑石复合材料(L-BC),并用于去除水中的Cd2+和Ni2+。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浸渍联合热解法成功制备了磁性生物炭(M-BC),水热合成法成功地将Mg-Fe水滑石负载在M-BC上。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d2+和Ni2+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为速率控制步骤。等温吸附研究结果表明,L-BC对Cd2+和Ni2+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63.156 mg/g和43.291 mg/g。吸附机理主要为Mg-Fe水滑石层间CO32-和表面羟基与Cd2+和Ni2+产生表面共沉淀。L-BC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重复利用性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去除Cd2+和Ni2+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62.
3种刺激性化学战剂对藻类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国际通用的试验藻种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uus)作为试验生物,研究了3种刺激性化学战剂(二苯氰胂、二苯氯胂和苯氯乙酮)对试验藻类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二苯氰胂、二苯氯胂和苯氯乙酮对斜生栅藻急性毒性试验的96 h半数生长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0.14,0.10和0.36mg/L,表明这3种化学战剂均属于极高毒性物质,其毒性依次为二苯氯胂>二苯氰胂>苯氯乙酮,但其毒性均在同一数量级上,区分度不强.   相似文献   
63.
测定了10种酚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的ρ(BOD5),并采用一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1XV)、二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2XV)、辛醇-水分配系数(lg KOW) 、分子最高占据轨道能(EHOMO)、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和分子偶极距(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参数进行构效相关(QSAR)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始质量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烷基酚类化合物的ρ(BOD5)随着取代烷基的增大而减小.同一取代基取代位置不同,ρ(BOD5)也不同.对于同一取代位置,甲基酚的ρ(BOD5)要大于氨基酚.空间参数是影响酚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耗氧特性的主要因素,化合物的亲脂性对ρ(BOD5)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电性效应对酚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ρ(BOD5)的影响表现得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4.
当前,我国处于“十四五”的关键发展时期,对于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新要求。电力能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企业用电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产业运转情况,具有非常大的数据挖掘价值,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基于企业用电数据的企业污染排放模型构建、“散乱污”与“偷排漏排”企业识别监管、特别管控期间污染排放监管与评估及精细化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运用企业用电数据,能够实现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精准监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保监管在这方面的不足,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总结了电力大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后续电力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5.
长江口营养盐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11月(枯季)和2004年8月(洪季)对长江口的2次现场调查,分析探讨了长江口的营养盐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水体3种不同形态的溶解无机氮中,以NO3--N含量最高,洪、枯季分别占溶解态无机氮的92.8%~97.7%和84.3%~98.4%.洪季NO3--N和NH+-N含量高于枯季,洪季与枯季NO2--N含量接近.洪、枯季长江口ρ(PO43-P)平均值分别为0.014和0.016 mg/L,接近国家海水一类标准.洪、枯季N3--N和PO3-4P含量均是由长江口内向口外近海逐渐降低,而NH4+-N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即口外高于口内.通过计算长江口营养盐比值发现,枯季长江口氮、磷供应充分,不存在磷受限的情况,而洪季长江口水体受到磷的限制.   相似文献   
66.
GIS在水稻“寒露风”冷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低温冷害是广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对农业趋利避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十分重要。依托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利用1∶25万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照1 km×1 km的较高空间分辨率,对低温冷害的相关气象数据进行细网格空间分析推算,结合广西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寒露风"低温冷害受害指标,实现对广西水稻冷害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监测预警,并以2010年10月上中旬冷害过程为例检验了监测效果,与冷害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67.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集中地。本文以伦敦、哥本哈根、西雅图、东京、北京5个碳达峰城市为研究对象,评述了上述城市在实现碳达峰、迈向碳中和过程中的积极态度,梳理了上述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路径,探讨了相关经验对于中国未达峰城市的借鉴意义,提出我国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城市资源禀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国土空间、重点领域减排等策略因地制宜地开展减排行动。  相似文献   
68.
我厂于1984年在市职防所的支持和指导下,对高频炉采取了防护措施,在整个高频炉房间进行整体屏蔽的基础上,试制了一台高频炉电磁波辐射防护装置,对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频炉工作的特点是:前门工作时常闭,可以起到屏蔽的作用;而后边四个门工作时打开,是高频电磁波辐射较强的部位。它们包括高频炉的四个后门,高频馈线淬火变压器和感应器。从这个情况出发,我们按下述几个部分组成高频电磁波辐射防护装置。 一、按照高频电炉后门的尺寸,用2.5×30毫米的铝合金板条做成框架,用40目的铜网铆在框架上,防护网都有可靠接地。为了防止…  相似文献   
69.
为研究济南市冬季PM2.5中二元羧酸类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来源、液相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昼夜共采集46个PM2.5样品,并对二元羧酸类SOA (包括二元羧酸、酮羧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羧酸、α-二羰基化合物与左旋葡聚糖均呈昼低夜高的变化特征,而酮羧酸的昼夜变化特征与之相反.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特征以草酸(C2)的浓度最高,其次是丁二酸(C4)和丙二酸(C3),与受生物质燃烧较显著的二元羧酸类SOA的分子组成是相同的.C2/总二元羧酸的浓度(TDACs)、甲基乙二醛(mGly)/乙二醛(Gly)、C2/SO42-比值的昼夜变化特征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组成特征均表明济南市冬季夜晚气溶胶的氧化程度比白天深.C2及其前体物(Gly、mGly)与SO42-、相对湿度(RH)、液相水含量(LWC)与气溶胶的实际酸度(pHis)的相关性均较强,表明C2及其前体物是在液相中经酸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的.夜晚二元羧酸类化合物的δ13C值高于白天,且随着含碳量的升高二元羧酸的δ13C值随之降低.C2δ13C值随气溶胶的老化而偏正,这是由于同位素动力学效应(KIEs)导致的.  相似文献   
70.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阎霄  张扬  李政  郭怀成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1):4740-4751
为共同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学界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其研究现状受到各界关注.为深入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目前状况和前沿动态,以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中1995-2019年发表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本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维持了比较高的关注度,近10年发文量上升速度较快;②领域内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地,且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各机构、作者间合作频繁;③领域研究内容以二氧化碳、甲烷等传统温室气体及其导致的气候变化效应为主,中后期出现了氧化亚氮等其他温室气体的相关研究,中国是较多见的研究案例所在地;④领域高引文章涉及重要温室气体的源汇识别和强度计算、全球排放预算估计、针对重要排放部门的减排措施等主题,采用包含实验测量、模拟计算在内的多种手段寻找优势减排潜力部门,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未来本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