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对某炼化企业循环流化床(CFB)锅炉装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化学毒物、工频电场防护设施及控制效果基本合格,粉尘、噪声防护设施需改进。通过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确保个体防护用品落实到位等措施的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2.
随着对原油需求的增加,近几年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了很多大型原油储备基地。通过对某原油储备基地进行调查和检测,分析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最终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为此类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以昆山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约束,并提出如何提高土地效益、保护水源地、控制水环境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管治、控制人口增长、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进行投资转型的发展策略,以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4.
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泥工业是中国制造业中温室气体CO2的主要排放源,因此,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建立了CO2排放的数学模型并确定排放强度,计算了2001—2010年中国水泥工业CO2的排放量,分析了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水泥工业CO2减排对策.结果表明,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原料、燃料消耗定额呈线性关系;在CO2排放总量中,原料煅烧和燃料燃烧阶段的排放量分别占49%和51%;"十一五"期间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9t.t-1下降到0.65t.t-1.万元GDPCO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低值为0.3054t,平均每年万元GDPCO2排放量下降10.69%,说明水泥工业10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5.
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内大气降水中氚含量为185—14T.u,地表水为183—20T.u,冻结层上水为107—59T.u,冻结层下水为39-7T.u,构造融区深层水和温泉水为37—20T.u,各类地下冰为122—7T.u。 氚含量值具有东南部低、西部和北部高的地带性规律。利用不同类型水中氚值差异可确定各类地下水补给年代和循环周期及地下冰的水分来源。 研究表明本区自80年代以来,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氚浓度在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6.
以仲胺3-甲基胺基-1-丙醇(MAP)为主吸收剂、二甲基亚砜(DMSO)为有机稀释剂、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为辅助吸收剂,制备了新型MAP-DMSO-PMDETA三元相变吸收剂,考察了其相变行为和CO2吸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MAP、DMSO与PMDETA的质量比为3∶6∶11,吸收温度为40℃,CO2体积分数为10%,进气流量为1.25 L/min的优化条件下,吸收饱和后发生液液分相,吸收剂负载量为0.79 mol/kg,吸收负荷为0.47 mol/mol(以MAP计),富相的体积分数为45.1%,并富集了95.1%的CO2,而黏度仅为11.83 mPa·s;该三元相变吸收剂不仅解吸性能优异,同时循环稳定性良好,经5次吸收-解吸循环,解吸负荷稳定在0.34 mol/mol(以MAP计)左右,解吸效率可达69.4%。  相似文献   
117.
以煤基活性炭(AC)为载体,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空气热氧化和硝酸浸渍对其进行预氧化表面改性处理,然后将稀土金属Ce3+负载在预氧化改性后的活性炭载体上,经煅烧而制得改性Ce O2/AC低温SCR脱硝剂。并采用N2等温吸附脱附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考察了2种不同预氧化改性方式对基炭孔结构和表面物化性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预氧化方式、稀土负载量、煅烧温度对脱硝剂的低温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热氧化预处理的AC相对于原炭而言,比表面积没有明显损失,且基炭表面官能团得到了明显丰富;而经硝酸氧化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有明显下降。制备Ce O2/AC低温脱硝剂的最佳工艺为:在350?C下,采用空气热氧化预处理,稀土负载量为5%(质量分数),500?C N2保护煅烧温度下,所得到的Ce O2/AC脱硝剂具有最佳低温脱硝活性。该脱硝剂在脱硝温度为150?C即可达到100%的脱硝率。  相似文献   
118.
为研究伊犁河谷城市群不同城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和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伊犁河谷城市群的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简称察县)和霍城县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大气PM2.5和PM10样品,对样品中的化学组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伊犁河谷核心区城市群PM2.5和PM10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22.81±2.79)和(58.81±6.95)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伊宁市和伊宁县的颗粒物浓度相对较高,霍城县和察县的浓度相对较低。化学组分质量重构结果表明,地壳元素是研究期间PM2.5和PM10的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39.8%和54.1%;其次为有机物,占比分别为33.2%和19.8%;二次无机离子在PM2.5和PM10中也有一定占比,分别为20.2%和10.7%。源解析结果表明,PM  相似文献   
119.
为研究伊犁河谷PM2.5中碳组分特征及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其核心区伊宁市及周边3个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和霍城县)设置6个监测点位采集PM2.5样品.采用热光法测定了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深入分析了夏季伊犁河谷核心区PM2.5中OC和EC的浓度特征,并用最小比值法定量估算了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此外,综合使用8种碳组分丰度及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定量解析出PM2.5中碳质气溶胶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采样期间该区域PM2.5、OC、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9±2.0)、(5.0±0.6)、(0.6±0.1)μg·m-3,且呈现出伊宁市碳组分浓度高于周边3县的规律.OC、EC浓度显著相关,反映出二者有较高的同源性.整个区域SOC的平均浓度为(2.1±0.9)μg·m-3,在PM2.5中的占比为9.4%,在OC中的占比为40.1%,反映出OC主要来自一次排放,但二次生成也...  相似文献   
120.
水温和C/N对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氮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量为40 L/d、回流比为200%的条件下,以碎石为填料,结合小试实验研究了温度和COD/NH4+-N(C/N)对AO型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处理人工生活污水中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水温和C/N的升高,首先系统对NH4+-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温为7.3℃、C/N为5时,系统对NiH4+-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1.1%;其次系统反硝化率逐渐升高,当水温为8.2℃、C/N为6时,反硝化率达到了95.4%;此外,系统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对TN的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温为8.2℃、C/N为6时,系统对TN的去除率达到49.91%.在厌氧阶段,系统TN的去除主要靠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氮脱除,并且存在中间产物积累;进入好氧阶段,系统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只是氮素形态的转化,并未从系统中脱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