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氰戊菊酯及代谢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试验研究了氰戊菊酯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氰戊菊酯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也不同,浓度越高,对供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越强烈;在氰戊菊酯浓度为1,10,40,150g/g时,其影响过程为先抑制后激活再恢复,而在高浓度(150g/g)的氰戊菊酯作用下,激活作用最强;氰戊菊酯的代谢产物(水解和光解产物)对供试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略小于氰戊菊酯原药;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氰戊菊酯光解产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减弱,即对供试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2.
碘代X射线造影剂在医学上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对碘代X射线造影剂去除效果不佳,应用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碘代X射线造影剂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分析了水环境中碘代X射线造影剂的理化性质、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综述了声化学氧化、光催化、过硫酸盐活化、芬顿和电化...  相似文献   
13.
以海藻酸钠模拟水体中的细胞外高聚物(EPS),研究软水体系中海藻酸钠对铜管/磷酸盐缓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海藻酸钠能明显提高软水一铜管一磷酸盐体系中溶解性铜的释放,从而降低磷酸盐对铜管的缓蚀效果,而且从新管释放的溶解性铜远高于老化6个月、12个月和10年的铜管,释放溶解铜的顺序为Cnew>C6m>C12m>C10y;随着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溶解性铜的释放浓度降低,但仍高于对照试验.在低pH条件下,海藻酸钠对溶解性铜的释放影响显著,从新管释放的溶解性铜浓度低于老化6个月、12个月和10年的铜管,这可能是由于不同老化时间的铜管其腐蚀表面的组成不同,水质pH值明显影响这些腐蚀副产物的溶解性铜释放;在不同停留时间内,随着水体组成的变化,溶解性铜的释放浓度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海藻酸钠与铜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影响磷酸与铜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磷酸盐对铜管的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时银 《环境科学》2008,29(10):2846-2849
以海藻酸钠模拟水体中的EPS,研究了软水体系中海藻酸钠对铜管,硅酸盐体系缓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低浓度海藻酸钠存在时,体系中的溶解性铜浓度显著增加,且老化1 a的铜管溶解性铜释放浓度明显高于老化3 a和10 a的铜管,释放溶解性铜浓度大小顺序为c1a>c3a>c10a;但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老化1 a的铜管的溶解性铜释放浓度增加,而3 a和10 a铜管的溶解性铜释放浓度减小,表明水体中EPS的存在降低硅酸盐对铜管的缓蚀效果.在pH值7.5和海藻酸钠为16mg/L条件下,不同停留时间溶解性铜释放呈现逐渐增加-降低-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海藻酸钠、硅酸盐、铜离子和管壁进行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低pH值条件下,海藻酸钠对铜管溶解性铜释放影响更加显著,随着pH值增加和铜管老化时间延长,其溶解性铜释放浓度降低,表明海藻酸钠对溶解性铜释放影响降低.  相似文献   
15.
氯代苯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3D-QSAR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2-氯-4-硝基苯胺、4-氯-3-硝基苯胺、2-氯-5-硝基苯胺、2,4-二氯苯胺、3,4-二氯苯胺、2,5-二氯苯胺、2,3-二氯苯胺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96 h急性毒性,96 h LC50分别为6.99,2.58,8.63,7.79,6.08,5.23,0.49 mg/L.运用三维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型(3D-QSAR)对这些化合物的毒性效应和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估算毒性值与实际观测值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2=0.907.   相似文献   
16.
2,4-D对铜在蒙脱石上吸附与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利晓  郑正  李时银 《环境化学》2003,22(4):345-349
研究了在2,4-D的影响下,Cu^2 在蒙脱石上的吸附与脱附行为.结果表明.有2,4-D存在时,Cu^2 在蒙脱石上的吸附低于单纯Cu^2 的吸附,而当蒙脱石先吸附2,4-D后再吸附Cu^2 (连续吸附)时,Cu^2 的吸附比二者同时存在时(同时吸附)的效果好,表明两种吸附质间存在竞争吸附.研究还表明,所有的吸附过程都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在有2,4-D同时存在时,Cu^2 的脱附最大,可达30%;而单纯Cu^2 在蒙脱石上的吸附似乎是不可逆的,脱附百分比最小。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农村黑臭河流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揭示太湖地区农村黑臭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掌下浜(北段)为例,沿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口共采集了13个表层沉积物样,应用SMT法(The 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对柱状沉积物中磷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机质与各磷形态及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垂向分布上,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随深度加深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平均含量为659.33~4379.31 mg·kg-1,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IP)构成沉积物中磷的主要部分,占TP的66.59%~88.25%;盐酸提取态磷(Hydrochloric acid extractable phosphorus,Ca-P)占TP的44.17%~71.47%,占IP的62.17%~83.70%,是构成IP的主要部分.有机质含量与各形态磷之间皆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垂向沉积剖面上有机质是磷形态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IP、Ca-P、OP(Organic Phosphorus,有机磷)与TP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沉积物中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Ca-P,其次是OP;沉积物中OP与Fe/Al-P(NaOH extractable phosphorus,铁铝磷)、Ca-P含量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OP含量对Fe/Al-P、Ca-P的含量均有影响;Ca-P与Fe/Al-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Fe/Al-P的还原释放对Ca-P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同作为抗菌剂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皆有危害。为探究其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测定了4种磺胺,包括磺胺氯哒嗪(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嘧啶(SD),与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ZnO(n-ZnO)、纳米CuO(n-CuO)、纳米Cr_2O_3(n-Cr_2O_3)对发光菌(Vibriofischeri)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急性联合毒性。结果表明,SCP对V.fischeri的单一毒性明显大于其他3种磺胺;n-ZnO的单一毒性远大于n-CuO和n-Cr_2O_3;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二元急性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相加和协同,协同居多,说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增加了磺胺的生物毒性,两者在环境中的共存带来了更大的环境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中的重要类别,具有半挥发性、生物蓄积性、长期残留性和明显的毒性(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特点,因此是环境中的一类重要污染物.PAHs衍生物的赋存浓度通常比PAHs母体低,是直接作用的诱变剂和致癌剂,具有比PAHs母体更高的致癌性和致畸性,毒性作用也更为直接,近年来PAHs衍生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室内灰尘作为污染物的特殊载体,研究其中的PAHs及其衍生物的赋存、来源、人体暴露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对室内灰尘中PAHs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对室内灰尘中PAHs及其衍生物的赋存、来源及其人体暴露风险进行了系统综述,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室内灰尘中PAHs及其衍生物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氯代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作为溴代阻燃剂的替代品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氯代有机磷酸酯(chlorinated organophosphates,Cl-OPEs)因其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检出浓度较高、生物毒性强且难以生化降解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Cl-O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