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探究污水厂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EfOM)经氯化消毒处理后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暴露在太阳光下的变化规律,探究了单一及混合DBPs在UV365和太阳光辐照下的光解和水解特性,从而揭示氯化EfOM过程生成的DBPs的增衰规律以及伴随的两种生物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氯化EfOM生成的6种DBPs中,一氯二溴甲烷和1,1,1-三氯丙酮在UV365和太阳光辐照下均可降解,在UV365辐照下的光解速率分别为0.0072和0.0523h-1,而在太阳光下光解速率分别为0.0293和0.1551h-1,其在太阳光下的光解速率大于UV365.混合DBPs体系中,在UV365或者太阳光的辐照下,共存的DBPs之间可产生促进/抑制降解现象.在UV365辐照下,Ef OM生成的DBPs(除了三氯甲烷)基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了16.5%~231.1%,并且氯化EfOM溶液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分别升高了17.0%和降低了5.6%...  相似文献   
22.
厌氧消化与S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锋  李晨 《环境工程》2008,26(6):33-35
将ASBR和SBR反应器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序批式操作的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ASBR反应器作为厌氧消化反应器,主要完成初步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将原水加入ASBR中进行厌氧消化,研究了废水在28.8~72 h四种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将ASBR的HRT控制在36 h,COD去除率保持41.2%的同时,出水ρ(BOD5)/ρ(COD)及ρ(BOD5)/ρ(NH4+-N)分别为0.41和4.6,对有机物和氮的后续好氧生物去除较为有利。经SBR处理后出水NH4+-N含量稳定在11 mg/L左右,但出水COD浓度达不到排放标准,经添加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混凝沉淀处理后废水中COD含量可降至100 mg/L以下。  相似文献   
23.
采用冷冻聚焦-硫发光检测器气相色谱仪测定环境空气与无组织排放中硫化氢等16种含硫化合物。结合大体积(5 mL)进样,对最优仪器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16种含硫化合物的相关系数均>0.997,方法检出限为0.14~0.59μg/m3,相对标准偏差为0.7%~4.6%。且硫化氢、羰基硫、甲硫醇、甲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二硫化碳、噻吩、四氢噻吩这8种化合物的检出限均小于嗅阈值,解决了能够闻到含硫化合物的臭味,却检测不出的难题。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精度,适用于环境空气与无组织排放中痕量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24.
新型人工湿地生态填料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一粒级的碎石作为粗骨料,水泥、粉煤灰和化学添加剂为胶结材料制备了2种新型人工湿地生态填料(以下简称人工生态填料),分别为普通人工生态填料(ES-C)和内置空隙人工生态填料(ES-V),对比研究了2种人工生态填料和普通碎石填料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效果,探讨了影响其去除效果的几个因素。结果表明,处理第5天,效果最好的ES-V对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13%、75.25%和75.17%,浓度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普通碎石填料的NH4+-N去除率比人工生态填料低30%左右,TP的去除率约为人工生态填料的一半。当COD/NH4+-N(质量比)为9~13,NH4+-N负荷为20~55mg/L时,人工生态填料对NH4+-N的去除效果较好;TP为3~10mg/L时,人工生态填料对TP有较高的去除率。最后从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人工生态填料的去污机制。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稻秆负荷(即稻秆VS/污泥VSS)与发酵pH对稻秆厌氧发酵产酸系统启动过程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效果的影响,利用厌氧搅拌罐反应系统考察在不同的稻秆负荷(0.556、0.945、1.334和1.724 g/g)和不同的发酵pH(8.0、9.0和10.0)启动运行条件下的产酸性能,并分析了系统启动过程产酸与稻秆主要成分降解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VFAs浓度随稻秆负荷提高而增大,随发酵pH的升高而降低;发酵18 d时,发酵pH为9.0时,稻秆负荷1.334 g/g的产酸效果最好,VFAs浓度与稻秆产酸量分别为4 385.10 mg/L和2.19 gVFAs/g稻秆,此时半纤维素、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32.69%、22.53%和6.40%;稻秆负荷为0.945 g/g条件下,VFAs浓度在pH为8.0时达到最高值4 409.51 mg/L,此时稻秆降解量也最多,半纤维素、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28.60%、47.32%和22.69%。研究表明,稻秆负荷与发酵pH通过影响稻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影响稻秆厌氧发酵产酸的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26.
为了研究土霉素在人工湿地基质床中的行为机制,本实验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壤土、煤灰渣、粗砂和细砂等4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对土霉素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土霉素在人工湿地基质材料上的吸附可分为前4小时的快速吸附阶段和之后的慢速吸附阶段,14 h后达到吸附平衡,这一吸附平衡时间明显低于一般人工湿地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可以认为,土霉素在人工湿地中有足够的时间吸附于基质层上,其吸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质材料的性质。土霉素在4种基质材料上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吸附等温线均呈非线性,用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对吸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在4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中,煤灰渣对土霉素的吸附作用最强,通过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吸附容量参数(KF)为280.2;其次为壤土,KF值为129.3;粗砂和细砂的吸附作用较弱,KF值分别为53.2和64.5。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主要与基质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Fe2O3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Al2O3含量呈正相关。土霉素在4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上的解吸均存在滞后现象,相对于壤土和煤灰渣,吸附于粗砂和细砂上的土霉素更容易被解吸下来。  相似文献   
27.
牡蛎养殖是传统养殖贝类支柱产业之一,细菌性病害发生严重阻碍了牡蛎养殖业的发展.通过综述近年来有关牡蛎常见致病性细菌及其致病机理的相关研究,提出防治措施,旨在为我国牡蛎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金属矿山大多位于偏远地区,采、选矿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地面办公、生活也需要用水,矿井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涌水,因此必须进行矿山给排水设计,保证工业生产、生活用水以及井下涌水的排出。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安全、节能、供水量及水质等方面因素,同时需重点关注设备选型、管网设计、水源选取等环节。  相似文献   
29.
目的同时检测防腐层下金属结构表面缺陷和防腐层缺陷。方法应用电容成像检测技术同时检测防腐层下金属结构表面缺陷和防腐层缺陷,理论分析防腐层下金属表面减薄缺陷、防腐层下金属表面坑状缺陷和防腐层缺陷对电场线的扰动变化规律,仿真分析这三种缺陷对电势线的扰动变化规律,提出电容成像检测技术用于检测防腐层下金属结构表面缺陷和防腐层缺陷的可行性,并搭建电容成像检测系统,利用检测系统检测2 mm和4 mm防腐层下金属表面减薄1 mm和2 mm缺陷、金属表面坑状缺陷、2 mm防腐层下金属结构(防腐层含有通孔缺陷)。结果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显示,电容成像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防腐层下金属结构表面缺陷和防腐层缺陷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电容成像系统能检测2 mm和4 mm防腐层下金属表面减薄1 mm和2 mm缺陷、金属表面坑状缺陷、2 mm防腐层下金属结构(防腐层含有通孔缺陷)。除此之外,在防腐层下金属表面缺陷处的检测结果值呈现上升的趋势,在防腐层缺陷处的检测结果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此规律可以区分防腐层下金属表面缺陷和防腐层缺陷。结论电容成像检测技术能检测防腐层下金属结构表面减薄缺陷和坑状缺陷,还能同时检测防腐层本身存在的缺陷。根据检测在防腐层下金属结构表面缺陷和防腐层缺陷所呈现的不同结果,可用于区分这两类缺陷,有利于为油气储运设施缺陷维修制定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30.
真空罐/气相色谱-质谱法是我国目前用于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的主要方法。对该方法的采样前及采样环节的技术细节(包括流量控制器和过滤器的校准检查,采样罐的性能检查,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以及实验室分析环节的技术细节(包括色谱柱的选择,内标物的选择,湿度及气体稀释仪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标准曲线绘制方式和系统性能优劣的判断)进行讨论和分析。并针对以上技术细节提出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以期为分析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