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34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一个城市的入境旅游发展状况能反映这座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或集散地的国际知名度及其国际化程度,同时也是这座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基于旅游管理部门人员、旅游专业学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三类群体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都市入境旅游的发展策略,旨在为其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2.
为掌握不同原位处理对黑臭底泥污染物释放抑制效果的差异从而指导工程实践,于2015年12月11日—2016年1月28日采用室外模拟实验,研究了硝酸钙(Ca(NO_3)_2)、过氧化钙(CaO_2)及沸石3种材料以5种不同原位处理方式对黑臭底泥污染物释放的抑制效果。实验期间,各处理对COD_(Mn)抑制效果顺序为:沸石+CaO_2>CaO_2>空白>沸石+Ca(NO_3)_2>Ca(NO_3)_2,对TP抑制效果顺序为:沸石+Ca(NO_3)_2>Ca(NO_3)_2>沸石+CaO_2>CaO_2>沸石>空白,对NH_3-N抑制效果顺序为:沸石+Ca(NO_3)_2>沸石+CaO_2>沸石>CaO_2>Ca(NO_3)_2>空白。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实验材料均可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但效果不一,且同种处理对不同污染物抑制效果也不尽相同。沸石覆盖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单一材料对黑臭底泥污染物抑制的效果,但各实验材料对污染物抑制效果均具有时效性,随着药效衰退抑制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处理方式及定期补充材料以持续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r Ox改性系列分子筛催化剂.采用XRD、H2-TPR和NH3-TPD等对所制催化剂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分子筛表面有铬氧化物存在,且改性的催化剂具有氧化还原性和酸性.在固定床连续反应器-气相色谱在线检测装置上考察了所制备催化剂对三氯乙烯的催化燃烧降解活性,反应空速为15000 h~(-1),氧气浓度为10%.结果表明,Cr改性氢型丝光分子筛(H-MOR)活性最优,反应温度为309℃时2.5%Cr/H-MOR对三氯乙烯转化率达90%;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2.5%Cr/H-MOR稳定性良好,反应400 min后催化活性有轻微下降,回收后的催化剂采用TG和XRD表征,发现其上无积碳且结构无变化.  相似文献   
54.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内河航道线路整治和优化的力度明显加大,而伴随着通航能力的改善,航运及工程船只使得周边水域的溢油风险不断加大。加强溢油事故风险预测,针对事故发生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控制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溢油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基于闽江段航道整治工程,设定可能发生的事故溢油泄漏点,利用二维非稳态水环境模型就施工整治航段溢油事故对下游取水口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记录油品入江后的油膜漂移轨迹及最快到达取水口的时间、油膜厚度和持续污染状况,为溢油风险防控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论文运用RS、GIS等方法,重建了30a来粤北岩溶山区4县(市)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演变与分异格局。30a来本区石漠化土地在时间上由初步逆转向加速逆转态势演变,在空间上由多成片分布、少零星分布向多零星分布、少成片分布的分异格局演变。对本区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其与石漠化的关联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活动是石漠化发展、逆转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是次要驱动力。石漠化驱动力的互动激发机制、耦合机制、干预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驱动着本区土地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6.
57.
采用化学反应除杂和水力沉降粒度重新分级的方法,通过酸洗、碱洗、水力分级、pH值调节、干燥、配料等一系列处理工艺,对废砂浆中的碳化硅进行再生处理,得到的再生切割刃料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切割工业使用要求,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58.
北京地区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和迁移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纵向分布和迁移及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在典型褐土中,重金属在B层发生淀积,但在冲积性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冲积层粘性增高而增多,土柱模拟试验表明,Cd仅在土壤表层聚积.野外研究表明,在旱作农田下,由于灌溉水和雨水不能渗入深层.重金属亦难于下移到深层.但在污泥沉淀池、污水渠或水稻田等长期存纳污水情况下,重金属会向下迁移并可能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59.
通过水稻在不同砷浓度处理过的三种紫色土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砷的吸附特征,形态变化及其与砷的作物效应的关系,揭示了砷在不同土壤中对水稻毒害和在水稻体内累积程度不一样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土壤的性质影响到砷的吸附和形态变化。其中砷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诸形态中,以A-As和Ca-As最为重要。土壤的碳酸盐体系可能是影响三种紫色土砷的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0.
Cr与健康     
一、环境中的铬 1797年法国化学家L.N.沃克林首次发现铬。由于它在工业上的广泛用途,使用量越来越大,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排入环境的含铬“三废”也愈来愈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危害了人民健康。自然界已发现的含铬矿物将近三十种,最主要的是由三价铬形成的尖晶石类矿物,一般称为铬铁矿,这是工业用铬的唯一矿物原料。铬在地壳中99.9%以尖晶石类的氧化物而存在,因此,从地球化学角度讲,三价铬是最重要的,其化学性质稳定。其次,还天然存在有六价铬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