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保存温度及时间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改变保存温度和时间,研究了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污泥活性恢复能力.结果表明,保存温度、时间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显著.常温(15±2)℃、低温(5±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较小,而中温(30±2)℃、冷冻(-20±2)℃都会使其活性大幅降低,甚至消失.在保存的前30d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迅速下降,然后趋于缓慢.根据衰减指数模型推出常温状态下衰减指数为0.0324,相对于其他温度最小.并根据保存温度、时间对其影响的特点提出了合适的保存方法,使得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活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42.
底泥加入铁盐对水体磷的吸收和固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鹏  黄勇  李祥 《环境化学》2013,(5):797-802
对加入FeCl3的底泥在扰动条件下对外源磷的吸收效果进行研究,并通过内源磷数量分布分析了固定效果.磷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对FeCl3质量百分比占2%的底泥而言,磷吸附最大值、磷平衡浓度、磷饱和度分别为未加入FeCl3的原底泥的273%、85.7%、60.7%.磷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加入FeCl3的底泥对上覆水中磷的吸收能力增加.FeCl3质量百分比占1%和2%的底泥对外源磷的吸收量分别为未加入FeCl3的原底泥的150%和210%,而达到饱和时间也分别从17 d延长至26 d和35 d.内源磷的主要分布为Fe/Al-P(57.1%—63.4%)、HCl-P(19.9%—28.4%)、NH4Cl-P(12.9%—15.2%).由于FeCl3的加入抑制了Fe/Al-P向HCl-P的转化,加入的外源磷主要形成了藻类可利用磷(AAP).  相似文献   
143.
正城市下水道环境潮湿、相对封闭,废水、排污物分解出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一旦浓度超标,就有可能造成爆炸或人员中毒等事故。安全科技第二批"四个一批"项目之一——"城市地下管网危险源智能监管系统研究",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44.
本研究模拟原位覆盖CaO2流失后状态,以修复后表层2cm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底泥修复前后表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发现CaO2重塑明显改变了底泥结构,去除底泥表面附着的大部分有机物和铁锰氧化物,提高底泥颗粒孔隙率,增加底泥表面Ca2+含量;CaO2重塑使底泥内源磷更加稳定,TP含量减少约20%,潜在活性磷含量减少约30%,Ca-P和Res-P含量明显增加,同时厌氧环境下重塑底泥磷释放量明显小于原始底泥,表明CaO2重塑极大降低了底泥内源磷释放风险;Langmuir模型与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相比,更适用于描述CaO2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CaO2重塑明显提高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其最大磷吸附量由1.44 mg·g-1增加到20.91 mg·g-1,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机制由化学吸附转变为物理化学吸附共同作用,此外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aO2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且CaO2重塑显著提高底泥对水中的磷酸盐的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145.
为了进一步提升反硝化-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denitrification partial nitrification and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DN-PN-ANAMMOX)工艺处理含有高浓度NH4+-N的中晚期渗滤液的脱氮能力,以当地垃圾填埋场的中晚期渗滤液为试验用水,考察了在不同回流比下该工艺对有机物和氮素的去除以及各功能区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回流比由5调至9时,CODCr(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去除率由47%逐渐升至53%,其中前置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Blanket,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去除CODCr的占比为41%,为后续的PN-ANAMMOX工艺提供了低碳环境.然而在回流比调至9时,由于高回流比的稀释作用使得游离氨(free ammonia,FA)的质量浓度下降〔ρ(FA) < 2 mg/L〕,导致了其无法抑制PN区NO2--N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的活性,部分亚硝化工艺的稳定性下降且NO2--N积累率降至50%以下,对后续的ANAMMOX区脱氮性能产生不利影响,ANAMMOX区氮去除速率随之降至4.29 kg/(m3·d).研究显示:采用具有回流的DN-PN-ANAMMOX工艺处理ρ(NH4+-N)高达1 900 mg/L的中晚期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回流比为8,ANAMMOX区的氮去除速率达到7.41 kg/(m3·d),出水ρ(TN)(8.83 mg/L)更低;同时,在回流比为8时,Pseudomonas、Nitrosomonas和Candidatus_Kuenenia分别在DN-PN-ANAMMOX工艺的前置UASB、PN区及ANAMMOX区得到最优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6.
黄勇  曾名 《交通环保》2003,24(Z1):157-158
文中对公路建设项目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7.
港口作为一个城市的水路、海运交通枢纽,在现代综合运输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港口安全生产对港口的经营、建设、发展、实现社会功能尤为显要。笔者应用系统管理方法,分析了港口安全系统特点;通过港口事故案例统计,发现了一些港口安全工作失效的因素,指出了港口安全管理存在问题;提出港口安全系统管理应包括十二大管理体系即安全管理组织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作业现场计划预控与实时监控体系、分承包方事前评估和过程管理体系、重点危险源管理体系、安全投入保证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应急预案救援体系。该管理方法应用于港口经营活动中,取得较好效果,具有理论性、规律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8.
生物膜反应器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反应器,分别研究提高基质浓度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提高反应器总氮容积去除负荷的影响。实验之前总氮容积去除负荷达到2.11kgN(/m·3d),总氮去除率为87.9%。以提高基质浓度的方式经过50d的培养,总氮容积去除负荷稳定在4.0kgN(/m·3d),进水总氮浓度从300mg/L逐渐提高到700mg/L,NH4+-N、NO2--N出水浓度分别达到70mg/L和100mg/L;以缩短HRT的方式经过55d的培养,总氮容积去除负荷达到7.0kgN(/m·3d),HRT由3h缩短至0.67h,NH4+-N、NO2--N出水浓度分别达到40mg/L和60mg/L。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水基质浓度的增加水中游离氨和亚硝酸的浓度随之增加,从而抑制厌氧氨氧化菌活性,不利于反应器脱氮效能的提高。在相同总氮容积负荷下缩短HRT有利于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富集,但过短的HRT容易导致微生物流失。  相似文献   
149.
水电项目环保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我国2006~2010年水电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了水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了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需统筹流域开发与保护,发挥规划环评作用;建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分阶段验收,推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建立流域梯级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生态...  相似文献   
150.
回顾了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培养以及应用的相关研究,对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的进水水质和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微生物絮凝剂和胞外聚合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并综述了厌氧颗粒污泥在低浓度废水、重金属、有毒物质、抑制剂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