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半干旱黄土区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群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半干旱黄土区高效植被恢复途径,选取陕西省吴起县境内的合沟封禁流域和柴沟人工造林流域为研究区,在两流域内,沿顺坡和横坡方向,选择一系列20 m×20 m的样地,各组成2条样带。在每个样地内的对角线交点和对角线四分之一处选取5个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草本样方和乔灌样方的尺寸分别为1 m×1 m和5 m×5 m。共获得草本样方185个、乔灌木样方80个,其中,合沟封禁流域105个,均为草本样方,柴沟人工造林流域草本样方与乔灌样方各80个。运用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方法,调查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株数、株高、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树木基茎、树高、冠幅等植被群落特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两流域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流域的植被种类共61种,其中柴沟人工造林流域46种,合沟封禁流域51种,共存物种36种;(2)经过10年生态恢复,柴沟人工造林流域已形成乔-灌-草群落,合沟封禁流域仍为草本群落,且两流域草本群落均以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和茭蒿(Artemisiagiraldii Pamp.)为主要建群种;(3)柴沟人工造林流域的植被盖度、平均高、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合沟封禁流域的相应指标。两流域植物群落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差异较小,Sorensen指数为0.742,主要草本植物种的指标差异不显著。以上特征反映出,在半干旱黄土区,适宜的人工造林可加速该区植被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我国沿海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相对分布状况,在阐述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包含15个指标的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我国沿海53座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经济易损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53座地级以上城市只有深圳市处于较高易损区;大连、上海、福州、宁波、广州、汕头、湛江等7座城市处于中等易损区,沧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杭州、绍兴、滨州、东莞、防城港、钦州、三亚等13座城市处于很小易损区,其余32座城市在较小易损性的范围内。为降低沿海城市海底地质灾害易损性,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3.
利用BioWin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在满足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从进水污染物最大处理能力、不同冲击时长下进水污染物最大浓度两个维度,定量化评估了陶家污水处理厂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能处理的进水COD、NH3-N和TP最大浓度为306.08 mg/L、24.90 mg/L和4.22 mg/L,分别为正常进水COD、NH3-N和TP浓度的169%、198%和213%;污水处理厂抗冲击负荷能力随冲击时长逐渐降低,当遭受1~10 h的冲击时长时,污水处理厂能承受的最大冲击负荷为正常进水浓度的250%~130%;污水处理厂最大抗冲击负荷时长为6小时,6小时以上抗冲击负荷能力为正常进水浓度的1.3倍,即COD、NH3-N和TP浓度为235.3 mg/L、16.35 mg/L和2.57 mg/L;TP是制约该污水处理厂抗冲击负荷能力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4.
2种处理方法水解剩余污泥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了木瓜蛋白酶、超声波和蛋白酶联合使用的2种处理方法水解剩余污泥蛋白,以水解液中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分析了2种水解处理方法对剩余污泥处理效果的影响。蛋白酶水解提取法的最佳条件是:反应体系木瓜蛋白酶的浓度为6%,固液比为1:4,水解温度为55℃,水解时间为5.5h;蛋白质的提取率为51.71%。超声波和蛋白酶联合的最佳条件是:P=30W,T=45min,蛋白质的提取率为66.60%。结果表明,超声波和蛋白酶联合使用的水解方法优于蛋白酶水解。  相似文献   
65.
环境中二噁英类物质的来源与降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些典型二噁英类化合物如多氯代二苯二噁英(PCDDs)和多氧代二苯呋喃(PCDFs)的结构、性质和来源等,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二噁英类物质等化合物的检测和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6.
为了研究施肥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种植小白菜,分析土壤中不同浓度氮肥、磷肥及Pb胁迫对小白菜地上部分和根系吸收Pb的影响。结果表明,无Pb胁迫下,在土壤中施加氮肥对小白菜株高、根长和鲜质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Pb胁迫(300mg/kg,下同)下,施氮肥对小白菜株高和鲜质量有促进作用,但对根长有抑制作用。无Pb胁迫下,在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磷肥能促进小白菜鲜质量的增长,但却对株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高质量浓度施磷处理(150~225mg/kg)会抑制小白菜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低质量浓度施磷处理(≤75mg/kg)则会促进小白菜地上部分和根系对Pb的吸收;有Pb胁迫下,施加磷肥对小白菜的株高和鲜质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抑制了小白菜根系对Pb的吸收。研究土壤氮肥最佳施用量为300mg/kg,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50mg/kg,此时小白菜的鲜质量达到最大,且小白菜地上部分对Pb的吸收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7.
搭建滤食性生物孵化器,利用藻类吸收水体中氮、磷,滤食性生物捕食藻类,实现微污染景观水体的原位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当TN、TP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5.0、0.100mg/L时,30L微污染景观水的最佳滤食性生物孵化器载体(50mm×65mm×75mm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投放量为15块;滤食性生物孵化器对微污染景观水中的叶绿素a、TN和TP均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对于TN、TP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低于5.0、0.100mg/L,更换周期在3d以上的微污染景观水,采用滤食性生物孵化器可将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0mg/m3以下,TN、TP可分别控制在2.0、0.010mg/L以下。  相似文献   
68.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方式还是依据设计手册选取参数,难以准确预测不同进水负荷和污染物组分条件对出水产生的影响。利用污水处理模型软件对污水处理厂设计文件进行模拟可以快速地验算不同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利用BioWin模型对重庆市某镇级污水处理厂设计方案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设计进水水质及运行条件下,该厂各出水水质均能达到一级B标准,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进水特征变化模拟,按照设计文件的变化系数增大进水水量后或降低进水COD浓度时,均会导致出水超标;通过运行特征变化模拟,降低内回流比,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可减少1台曝气机,既能节能降耗又能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在原方案基础上优化方案为减少1台曝气机曝气量,调整内回流比为50%,调整污泥回流比为75%。优化方案模拟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平均运行温度还是在不利运行温度下,该优化方案均能使出水各项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69.
为实现在线监测硫铁化合物氧化时生成的二氧化硫,利用三氧化二铁、氢氧化铁及四氧化三铁与硫化氢反应制备硫铁化合物,在线监测了硫铁化合物的氧化升温和氧化尾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浓度。根据试验结果,推测并验证了装置中残余的硫化氢气体及吸附在硫化反应产物中的硫化氢气体对二氧化硫的监测有严重干扰。为消除硫化氢干扰,在氧化反应前用饱和湿度的高纯氮气对试验装置进行吹扫。结果表明,吹扫时间至少为10 min,才可以驱除试样中的硫化氢气体,从而避免对二氧化硫的监测产生干扰。同时,硫铁化合物的氧化升温与二氧化硫的生成及生成量密切相关,可以用二氧化硫来判断设备内硫铁化合物是否具有危险性,从而为硫铁化合物的自燃提出更早更全面的判据。  相似文献   
70.
自然水体介质中白腐菌对二噁英类物质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然水体介质中白腐菌射脉侧菌(Phlebia radiata)Ⅰ-5-6对二噁英类物质2,7-二氯二苯并噁英(2,7-diCDD)和八氯二苯并呋喃(OCDF)的降解规律.结果显示,在自然河水为介质的培养环境中,2,7-diCDD随着江水加入量的递增,降解率逐步下降,但这种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白腐菌处理OCDF底物的效果并不理想,经过12d处理后,降解率最高只达到36.00%,这很可能是由于OCDF已经高度氧化,再要对它进行氧化降解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